清明禁忌:七十不上墳,八十不掃墓,并非迷信,家有老人多勸著點
清明節的禁忌:“七十不上墳,八十不掃墓”的來由與人情

小時候,總覺得清明節是個三件套——放假、青團、還有大人們嘴里反復念叨的“別跑太遠,山上濕”??烧嬲L大后,才發現這個節日比青團還有滋味。你有沒有聽過這樣一句老話:“七十不上墳,八十不掃墓”?有人說是規矩,有人說是講究,但說白了,里面全是人情世故。
每到清明,家家戶戶備青團、插柳枝、背著祭品上山。可有些老人卻低頭擺手,說什么也不肯去了。我奶奶就是這樣的人。小時候我好奇,逢年過節看她往家人墓前跑得比誰都快,可自打七十大壽后,便一次也不去了。問她原因,她只說:“年紀大了,不能添亂?!?/p>

說起來,清明節最初沒多少悲傷的氣氛。古人把它當春天的入場券,用來提醒大伙兒——地該翻了,種子也該撒了。那時候,清明像個敲鑼打鼓的信差,把萬物喚醒。后來,才漸漸混進了思念和哀傷,把寒食節的冷意也一塊帶了來。
寒食節原本是個挺冷峻的節日。說起它的來由,得提晉文公和介子推——一個流亡在外的國君,一個陪君如影的小臣。重耳餓極了,介子推悄悄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煮湯救命。若是換做別的人,估計這恩情一輩子難忘??扇艘坏┗氐礁呶?,對舊事就容易忘干凈。重耳做了國君,賞了七七八八的人,就是把介子推落下了。人家也不哭不鬧,帶媽鉆山林隱退。重耳回過神,卻怎么也請不回來,最后一把火下去,燒沒了人。只有一片白地,留給后人念叨。

所以寒食節這天,家家不生火,全靠冷菜冷飯,心里頭一面是悼念介子推,一面也是懷舊——這么多年,人情冷暖總是時光的輔料。
時過境遷,寒食和清明混在一起,成了今天的清明節??蛇@種融合,不光把祭祖的儀式請了過來。踏青、放風箏、斗雞蛋、蕩秋千……老百姓自有老百姓的活法。曾經的清明,是孩子們奔來跑去的大好時節,不記得多少次踩斷了田埂上的野花,還聽大人們半扯半笑:“別折騰了,小鬼上山去吵著老祖宗!”可等漸大,輪到咱們自己登高碰頭,心里滋味就全變了。

你要真去問那些年長后的老人,為啥清明節反倒遠離熱鬧?一多半是身體不撐用了。古人常說,“七十古來稀,八十已是人瑞”。舊時候,壽數能撐到七十八十,已算大福大壽。年紀大了,腿腳一步三晃,上墳多半在山上,坡陡石滑,趟一趟,心里膽戰。前些年,泉州有個老奶奶拄著拐杖,上山祭祖,一腳踩空,跌得骨頭都斷了。那場面,不只是肉疼,心更疼。家人著急忙慌叫消防隊,擔架繩索才把人抬下山。住幾天醫院,老奶奶常嘆氣:“早該聽人勸?!?/p>
除了怕摔著,老人心里更難受的,是故人不斷地減少。年輕時掃墓,是去緬懷,是寄托;漸漸地,身邊一個個熟悉的名字刻進墓碑,有時候一把香點下去,心頭一陣涼。對于老年人來說,這種反復觸動,可能比爬山還傷身。祭祖本是寄托哀思,若反而讓老人添愁,不如想著讓他們順順當當,陪伴在世的孩子、孫輩多享清福。

你要說“七十不上墳,八十不掃墓”是老一輩的迷信么?倒也不是。其實多一份體貼,少一場意外。小時候嫌規矩麻煩,覺得大人們怎么這么多講究,后來才明白——這些老規矩,全是用心換來的。
再說墳,古時候也有講頭。墳、墓、冢、陵,說白了,就是譜排場。貧富有別,地位有別。一口土坯,一方碑石,山頭高冢,帝王風水,好像每個人的歸宿都有講究。但不管墳有多高,終歸就是一座土丘,供后人來一柱香而已。

不過有些地方,山高路遠,墓地多在荒林石嶺。小時候跟著大人去掃墓,上下不過幾百米山路,啞巴般喘氣還當是鍛煉??蓳Q做七老八十的,哪還敢拚身子賭命?體力一夜滑坡,磕一跤怕是站不起來,連天晴下雨都得講究。那時候,家里的老人就勸:“能去自是好,不行就別湊熱鬧?!?/p>
說來時代變了,人們祭掃方式也變了。哪像老輩那樣枝枝蔓蔓,取一透氣的清明假日,一家人開車去陵園,鮮花素果,不用跋山涉水。國家提倡火葬,城市里祭掃更省心——一句緬懷寄托,或許比長途跋涉更純粹。也有些人,帶著孩子去烈士陵園,站在歷史的碑前,講一講家里的故事,或者只是默默鞠一躬——新與舊,都是懷念的樣子。

哪怕是海外,有些國家還保留清明的風俗,說是延續中華血脈,其實都是人間煙火的共鳴。禮儀的種子落在哪兒,都得發芽。過去我們走山涉水,如今可能打開手機點上一柱“云香”。有人說味道變淡了,有人覺得與時俱進,但那份思念和敬畏,總歸是要表達出來的。
至于清明節的講究,除了年紀,選時間也有說頭。老人們總念叨,掃墓要趁白日,三點前要回來。說得神秘,莫過于陽氣陰氣的區分。下午三點,陽氣收了,不宜停留。聽起來迷信,其實不過是擔心入夜祭掃,山林更危險罷了。

穿著打扮也有一套:別穿奇裝異服,莫要太招搖。掃墓就像一次靜謐的對話,得有點敬意,別拿繁花錦服去搶了風頭。那些長輩的規勸,有時聽著嘮叨,細想卻全是關心。
后來才明白,清明里的叮囑和規矩,底子里是人心柔軟。它藏在長輩的嘮叨里,也藏在孩子們提著籃子的歡笑里。這個節日,不只是緬懷逝者,也是彼此關照的借口。一個季節的輪回,一次祭掃的跋涉,生與死、聚與散,都在其中。

你說,清明節為什么變了味?只是我們都長大了,回頭去看才懂。曾經熱鬧的節日,變成了靜悄悄的日子,兩代人間的誤解和體諒,被一條條老規矩串起——像那句“七十不上墳”。這道邊界,是歲月的溫柔,也是對生命的寬容。
所以,有些講究不是禁忌,是溫情的護欄。你又怎么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