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公靠一張板凳給管氏宗祠定了向
在客家文化圈里,流傳著不少關(guān)于楊公的故事。于都寬田就有個傳了上千年的說法——楊公靠一張板凳給管氏宗祠定了向,這事兒至今被人念叨。

于都寬田的芒筒壩有棟老建筑,是管氏宗祠,這里頭藏著段“楊公板凳定宗祠”的故事。管氏家譜里記著:當(dāng)年管家人要建祠堂,特意派人去虔州請楊公,想讓他在動工那天來選地基、定朝向。開工那天,楊公穿件舊長衫,手里拎著傘,背上背著包袱,一路風(fēng)塵仆仆趕到管屋建祠堂的芒筒壩。他到的時候,好多村民正忙著平整地基,就坐在邊上瞧著。管氏族人見他穿得普通,也沒招呼他。楊公在芒筒壩里里外外轉(zhuǎn)了轉(zhuǎn),最后累了,自己找了張板凳坐下歇著,可還是沒人過來搭話,心里挺不痛快,就起身走了。
楊公走了之后,有個泥水匠說:“哎呀,剛才那個人看著像楊救貧啊。”大伙一聽就議論起來,剛好管家的頭人來了,聽說楊救貧剛才來過,趕緊派了兩個人去追,想把楊公請回來給祠堂“點穴”“定向”。那倆人追上楊公,說明了頭人的意思,可楊公不愿意回去,倆人就拉著他不放,楊公沒法子,只好說:“我剛才坐的地方,有張板凳,你們的祠堂就照著那張板凳的位置和朝向來建吧。”倆人回去把這話告訴頭人,頭人就照著楊公說的建了祠堂。
一年后,管氏祠堂建成了,楊公又路過芒筒壩,管事的人見了,趕緊把他攔住,請他看看祠堂在“風(fēng)水”上有沒有啥不妥。楊公繞著祠堂轉(zhuǎn)了一圈,看見大門前有個幫工在挖坑,就過去問他挖坑干啥。那幫工說要挖坑立“桅”桿石。其實他是想挖坑放“旗桿石”,嘴上說錯成了“桅桿石”。楊公就問管事的:“你們是想要會動的桅桿,還是不會動的桅桿?”管事的覺得會動的是活物,不會動的是死物,就說要會動的。按古時候的規(guī)矩,只有出了大官,門前才能立旗桿石,那旗桿是不會動的;會動的,是船上掛帆用的桅桿。結(jié)果呢,管氏祠堂建好后,管家人很長一段時間里凈出撐船的,沒出啥當(dāng)官的。現(xiàn)在祠堂里的墻上還寫著一首沒留名的詩:“板凳定向顯靈通,人丁興旺在族中。管氏宗祠今猶在,芒筒壩人稱楊公。”

傳說往往是事物經(jīng)歲月沉淀后的一種升華。楊公的地理文化,對宗祠建筑有著獨到的見解。宗祠建筑和傳統(tǒng)民居一樣,都很看重宅基的選擇。從建筑環(huán)境來說,宗祠得和村落的整體布局、周圍的山水自然環(huán)境協(xié)調(diào)和諧,相處得自然妥帖,這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建筑對山水自然的敬畏與崇拜。管氏宗祠正好在梅江九曲水的轉(zhuǎn)彎處,水流是右水倒左,乾亥方向的水流進堂前,水口在丁未方位,下游的山砂像屏障一樣關(guān)鎖著,不愧是地理宗師的手筆。

經(jīng)過勘測,管氏祠堂的建筑元素是這樣的:
(一)地理分析:1、水口在縫針乙辰的位置;2、坐向是艮寅山坤申向,屬于丙寅始?xì)饨缈p的小空亡;3、朝堂的水有乾亥方向的大河、壬子方向的小河,還有上堂辛戌方向的水;4、對應(yīng)的山峰有丙、午、丁、未、坤、申這些方位。

(二)祠堂情況分析:1、這里收了乾亥的臨官水、壬子的帝旺水,上堂是辛戌的官帶水。楊公在《撼龍經(jīng)》里說:“生水朝堂,螽斯千古,官旺聚局,食祿萬鐘。”這意味著后人會財源豐厚、福祿滿滿,尤其對二房有好處。現(xiàn)在管氏后人里發(fā)家的代表人物管飛,就把家具生意做到了北京,成了當(dāng)?shù)氐拇蟾缓馈?、朝堂對應(yīng)的山峰里,丙午是胎峰、丁未是養(yǎng)峰、坤申是長生峰,這些都主家人丁興旺,多出長壽之人,對長房也很有利。3、楊救貧用板凳選址勘定的這處管氏宗祠,建在這塊陽宅寶地上之后,管氏家族從此越來越興旺,出了不少有本事的人。如今,當(dāng)年的古碑還在,老地方也依舊保留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