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子里最好減少探視?
寫這篇,沒有責怪和埋怨前去探望月子里的小家庭的親朋好友的意思,只是,我以我的親身體驗說幾句實話,希望會對探望者和被探望者都有所參考。因為,我也曾經是熱情的探望者,而今又成為被探望者,遂感觸頗深。
那天偶爾看到了一個新浪的育兒視頻《月子里為什么要減少探視?》覺得它一下子說到剛出月子的我的心窩子里去了,所以,我也很想說說自己對“探視”的理解。
人們對探視還頗有微詞?!
沒懷孕乃至懷孕后,我都一直認為,探望新生兒及新媽媽都是理所當然的,而且去得越早越能滿足作為朋友的我真心惦記他們并急切想見到他們的心情,其他什么都沒有考慮。我以前探望剛生寶寶的同事、朋友,都是在人家生產后一周或者兩周內去的。那時就覺得,不但不能拖到出了月子,而且一定要趁早去,一是想盡快知道寶寶長什么樣兒,二是覺得落后于其他人也不好。另外還有一個白癡的想法:不打招呼直接去而給他們一個驚喜(變態極了)。
在懷孕34周的產前培訓課上,我才第一次聽說,人們對“探視”還頗有微詞。培訓老師說:“生產后,過多的探望者會令你心情煩躁……”我當時還一愣,心想:“會嗎?”后來在《鄭玉巧育兒經》里也發現了類似說法:“過多探視,成人呼吸道中的微生物可能成為新生兒的致病菌,新生兒的生活環境要安逸舒適,遠離感染源。過多探視,對新手媽媽產后恢復也不利,休息不好,乳汁分泌就減少,給母乳喂養帶來困難。”
等我真正體驗了才算徹底明白,月子里的“探視”還真是個比較麻煩、敏感和矛盾的問題。來探望的親朋好友都是一片好心、誠心和熱心,都是為你高興才來。我做過探望者,我也能明白和理解。但作為被探望者,除了確實能感覺到朋友帶來的溫暖和幸福外,更多的是矛盾。拒絕吧,怕傷了人家的感情,好像給人家一片熱心潑了一盆冷水;答應吧,你也來他也來,的確很不方便。月子里尤其前兩周,這個新組建的小家庭還在磨合期,媽媽和寶寶都需要建立一種互相適應的作息時間,這對于新生的寶寶和虛弱的媽媽非常重要,而爸爸也很忙碌和疲憊。而朋友的探望,在一定程度上會對這些有所干擾。少數幾個朋友也就忍了,太多朋友的頻繁探望真的很讓月子里的小家庭吃不消。
我的親身體驗
我們由于身在異鄉,我想已經算是避開了很多探望者了,但還是每周接待2撥探望者,月子里一共接待了8撥。若朋友提前約好說來還不算賴,無論在第1周還是第4周,我們需要在朋友來前把寶寶喂飽,然后讓他睡覺,這樣就不至于在一屋子人面前寶寶餓得嚎哭,而我還不好寬衣解帶喂奶。新生寶寶要2小時吃一次奶,而媽**乳汁也是根據寶寶的需求節奏分泌,即便不方便喂母乳而給寶寶喂了奶瓶,媽**奶也會漲得難受,而每少吸一次都會對媽**母乳產生不良影響。2小時,其實很難掌握讓它正好卡在朋友來的當兒。
還有朋友不打招呼直接來敲門,鄰居(印度人)的一次來訪就讓大家都很尷尬。敲門時,我正穿著睡衣在喂奶,寶爸剛剛從浴室出來。聽見敲門,我這兒趕緊結束喂奶,寶爸是連衣服都沒來得及換。結果,我和寶爸就這樣衣裝不整地暴露在朋友面前,而寶寶沒有吃飽就被強行拽下“飯桌”,開始還好,能挺一會兒,漸漸就回過神兒來了,開始委屈起自己那頓飯還沒吃完呢……當然,鄰居朋友也是一片熱心和好心,他們沒有孩子,想不到這些,覺得打電話可能是多此一舉。
所以,為了保護更多的被探望者(產婦和新生寶寶),也為了讓探望者(真心實意的朋友們)的愛心不打一點兒折扣,我冒著被不能理解我的朋友拍磚的危險,坦誠地表達一下自己的切身感受,希望可以對多數人有所幫助。因為以前的我就是不了解這方面的知識,愣頭愣腦地打擾了很多朋友的“月子”,現在很后悔的。
探望新生寶寶及產婦秘笈
1.最好不要在月子里探望新生寶寶及產婦。
2.若一定要在月子里探望,最好在產后2周之后。
3.無論何時探望,最好至少提前半天打電話詢問方便。
4.千萬別做“空降兵”——直接敲門,幻想著給人家驚喜。
5.表達恭賀之情,發個短信問候一下最好,然后出了月子再去好好探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