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貴即富"的門第符號——抱鼓石
抱鼓石一般位于傳統四合院大門底部宅門的入口,形似圓鼓,屬于門枕石的一種。因為它有一個猶如抱鼓的形態承托于石座之上,故此得名。

抱鼓石是民居宅門構件的功能產物,它是依托功能施以裝飾的石制構件,起著圍護大門壯主人威勢以撐門面的作用。中國的外墻宅門一般為兩扇,而內室門戶為一扇,因為漢字門是由兩戶所組成的,兩扇門決定了抱鼓石必定是對稱的結構。抱鼓石是禮制建筑等級的符號象征,也是"非貴即富"的門第符號,抱鼓石絕不脫離它主人背后的政治、經濟基礎而獨立存在。正如吳良鏞所言它"已經不僅是一種樣式,而是植根于生活的深層結構,是一種居住文化的體現。

"抱鼓石并非"門當戶對"的門當,但可作為聯姻身份匹配的參照物。抱鼓石是物化的禮制文化符號,它是一種內在世界(文化)通過裝飾符號語言展示于外在世界(現世)的典型事例。

抱鼓石在徽州的作用:徽州是同姓世事而居一地的,按禮儀傳統,輩分小的見到輩分大的要行禮;但,按官品位的高低,輩分大的官位低的,反而要給官位高的晚輩行禮。為了避免出現相互尷尬的局面,其中一位遠遠地見到另一位就躲到抱鼓石的后面。同時,在中國古代,窮苦的人想要找大財主辦事,不知道主人到底在不在家,又不便進到屋子里面,就躲在抱鼓石的后面觀望。故:抱鼓石,又稱“隱身石”。

門墩石置于大門的底軸,是用來承托大門轉軸的構件。將門枕向外申延并將其做成鼓形,稱為石鼓,又稱抱鼓石。石鼓是傳統建筑大門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和裝飾部件。石鼓是圖像藝術的一種,其上面的紋樣內容如仙人道士、仙花芝草、珍禽瑞獸、寓言、幾何紋飾等,大多數來源于傳統民間故事和神話故事。

石鼓是建筑門墩的重要組成部分,屬于建筑裝飾石雕構件。那么擺放石鼓風水禁忌有哪些呢?相傳古代打仗凱旋的將領為了顯耀其赫赫戰功,就將戰鼓放置在自家門口。后來,就慢慢地演變成以石鼓來代替戰鼓的做法。石鼓有擊鼓、升堂、聽政之意,一般只有衙門或宦官之宅門方可放置,還有就是寺廟。現代很多別墅門口也會擺放抱鼓石用于裝飾,別具一番風格。

石鼓發展了宅門的功能構件門枕石,其等級是由居家的等級決定的。石鼓是中國宅門"非貴即富"的門第符號,是最能標志屋主等級差別和身份地位的裝飾藝術小品。石鼓可分為"螺蚌"和"如意"兩種形態。門前一對石鼓,是立功名標志。在講封建等級的年代,無功名者門前是不可立“鼓”的。倘若要裝點門臉,顯示富有,也可以立把門枕石起得像石鼓那樣高,但只是傍于門前的裝飾性部分要取方形,區別于“鼓”,再高仍稱“墩”。

因此,石鼓的意義不在風水,而是身份的象征,封建社會中衙門門口會放置大鼓,權貴門口則有權利放置石鼓,石鼓上的圖案又有很多對身份的區分,普通老百姓只能放門枕石,所以石鼓代表了非富即貴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