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市柳溝村:攜手邁進幸福生活的康莊大道
在肥城市東北部,傳說中古代“一腳踏齊魯”的地方,有一座依山傍水的小山村—潮泉鎮柳溝村。走進柳溝村,放眼望去,看到的盡是青山綠水,群眾安居樂業,歡聲笑語,一幅美麗鄉村畫卷。曾幾何時,柳溝還是遍地石子路、土胚房的落后山村,通過鎮村不斷努力,把柳溝打造成了和美宜居的美麗鄉村。
柳溝村的黨支部書記劉興泉是土生土長的柳溝人,20歲的時候就開始在村里工作,92年的時候,在鄉里鄉親的支持下,接過柳溝村支部書記,這一干就是30年。
當時他剛干支部書記的時候,村里條件很差,全村沒有一條像樣的路,走的是“羊腸道”,種的是“望天田”,老百姓靠天吃飯,日子過的不寬裕。很多人都說柳溝身處山區,交通條件差,不可能有什么好的發展。但劉興泉始終相信,山林就是柳溝村最大的資源,關鍵是要找到屬于自己發展的路子,這是必須邁過的一道坎。
為了找到這條“路子”,劉興泉和“兩委”班子多次外出參觀學習,3次召開群眾大會,聽建議、想對策,形成了共識:我們村的希望在“山”,關鍵在“水”,只有做好山水治理的大文章,才能實現群眾致富奔小康的目標。
開山治水,是個苦活累活,還可能有危險。這個時候兩委一班人就得沖上去,帶頭干,那幾年,村干部天不亮就上山,天黑的看不見人影才離開。98年冬天,修建魏莊水庫到了最關鍵的時候,正好碰到了幾十年一遇的寒潮,氣溫驟然降到了零下十幾度,推土機的履帶經常被石頭一樣硬的凍土硌斷。但是工期緊、任務重,為不耽誤第二天的活,晚上村干部輪流看機器、修機器,大衣上都結了冰瘤子,手腳凍麻了,但人們團結在一起,咬著牙挺了過來。就這樣,柳溝村堅持長年治水、澇年不停,先后修通環山路60華里,建成10萬方水庫一座、千方蓄水天池6座、大小塘壩30余處、小型水利設施100多個,群眾有了自己的“當家水”。
有了水,只是邁開了山區開發的第一步,但群眾對發展林果產業、綠化荒山還是疑慮重重。為了打消群眾顧慮,2000年春節剛過,不顧惡劣的雨雪天,從正月初八開始,劉興泉分批帶著300多村民到泰安、萊蕪參觀學習,讓他們看發展、開眼界、增干勁。同時,村干部還帶頭栽植果樹,給群眾做好示范,村民逐漸打消了顧慮,看到了發展的希望,種植面積越來越大。目前,柳溝村發展以大櫻桃、核桃、板栗、葡萄等干鮮果為主的經濟林3000多畝,森林覆蓋率達到了98%,形成了“山頂松柏帶帽,山間刺槐攔腰,山下果樹纏繞、村莊周圍櫻桃園”的立體林業發展格局。
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為了把良好的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村“兩委”確立了實施旅游帶動,發展村級經濟的思路。但是,搞旅游開發是“門外漢”,也沒有太多資金,許多黨員群眾都不看好,這是柳溝村所面臨的第二道坎。
但劉興泉不是一個輕言放棄的人。沒有思路,就請專家來搞論證、定規劃。2003年,柳溝村邀請山東大學和省旅游規劃設計院編制了《翦云山旅游發展規劃》。沒有資金,就多次到濟南、泰安登門拜訪客商。經過多方考察對接,2004年,與山東傲飾集團達成了共同開發協議,引進了投資1.2億元的翦云山旅游度假區項目,村集體年穩定增收25萬元。同時,領辦旅游合作社,派遣勞務為景區提供用工和日常維護服務,集體增收了,群眾也致富了。
經濟發展了,老百姓富了,但如何讓村民過上更加幸福和諧的生活?興辦民生事業的任務又擺在了劉興泉面前。
以前,柳溝4個自然村,沒有一個統一規劃,村民居住分散,且以土屋、坯墻為主。村內柴草亂堆、垃圾亂倒、畜禽亂跑。讓鄉村“美”起來,這是柳溝村要邁過的第三道坎。
為改變這種面貌,村“兩委”一班人著手村莊規劃和村容村貌整治。剛開始群眾不理解,認為搞這些東西是瞎折騰。在修建孫莊橋時,一些村民出來阻撓,認為架橋會破壞村里風水,甚至把施工隊的抬筐和鐵锨都砸爛了。劉興泉知道,不從根子上解決村民的認識問題,就算硬硬地修了這座橋,下一步的工作還是難開展。于是,他挨家挨戶苦口婆心地去做工作,真是跑斷了腿、磨破了嘴,終于解開了他們思想上的疙瘩。先后建設了2條主街,架了3座橋,硬化12條小巷,村民出行的橋通了,村集體經濟的發展通道也通了,當年孫莊的經濟收入就增加了一倍。群眾對村里的工作也由不理解變成了發自內心的信服。2011年,柳溝村還作為肥城低碳示范社區進行了改遷,人居環境進一步優化。
就這樣,通過持續爬坡過坎,一步一個臺階往前走,柳溝村一年比一年好,先后獲得了“全國美麗宜居示范村”“全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示范村”“全國無邪教先進村居”“省級文明社區”“省衛生村”等榮譽。
30年前,劉興泉剛干支部書記的時候,就向鎮黨委、政府和村民承諾過,要把村子當成自己的家,把村“兩委”當成兄弟姐妹,把全村人當成自己的家人,把群眾的事當成自己的事,真正為父老鄉親解難題、找出路、謀幸福,現在他72歲了,頭發白了,但是柳溝綠了。(大眾新聞客戶端記者 曹儒峰 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