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地支起源淺解
天干地支探源:中華時空觀的本源與精微
天干地支,此中華文明獨有的時空符號體系,其精微玄妙非一日可成,實乃先民仰觀天文、俯察地理、體悟生命之智慧結晶。其起源深植于上古天文學觀測與深邃的哲學思辨之中,構建了一套完整而獨特的宇宙運行與生命節律認知框架。今試溯其本源,析其關系,探其奧義。
一、天干地支探源:天文觀測與神圣歷法的基石
天干地支的誕生,源于華夏先民對天地運行規律的執著探索與精密記錄。其根脈深植于古天文學觀測的沃土,最終凝結為神圣歷法與時空定位的基石。
天干(十干)本源:太陽歷法與神圣“十日”太陽運行與十日傳說: 核心源于對太陽運行周期的觀測。《山海經·大荒南經》載:“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此“十日”神話非單純幻想,實為上古“十月太陽歷”在天文認知上的神圣投射。先民觀察到太陽在黃道(視覺路徑)上運行,將其周年軌跡等分為十段,每一段對應一個“日”(時段),由十位日神(或太陽金烏)輪流值日,遂形成“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之名。甲骨文中已有完整的十干用于紀日,其神圣性與秩序性不言而喻。
五行精氣的時空流轉: 《淮南子·天文訓》言:“甲乙寅卯,木也;丙丁巳午,火也…”十干不僅標識時間序列,更被賦予了五行屬性(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并與四方(結合地支則為八方)相配。這揭示天干是宇宙空間不同方位所稟賦的五行精氣的周期性(十日一輪)顯現與流轉。如春季東方甲乙木氣當令,夏季南方丙丁火氣旺盛等。天干實為標記太陽能量(陽精)在時空中有序釋放與五行屬性轉換的符號。
生命之氣的盛衰節律: 《黃帝內經·素問·臟氣法時論》以天干配五臟(肝木應甲乙,心火應丙丁等),揭示了天干周期與人體臟腑能量(生命之氣)盛衰節律的內在關聯。天干流轉,象征著天地間主導生命活動的陽性能量狀態的周期性變化。
地支(十二支)本源:太陰歷法、歲星軌跡與北斗建時月亮朔望與十二辰: 核心與月亮運行密切相關。月亮盈虧朔望一周約為29.5日,十二個朔望月約354日,接近一個回歸年。此“十二月太陰歷”是地支“十二”數的重要來源。“十二辰”最初當指黃道附近(或赤道)的十二個方位分區,用于標記日月五星運行位置。《周禮·春官·馮相氏》載:“掌十有二歲、十有二月、十有二辰…”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之名由此而生,用于紀月、紀時。
歲星紀年與太歲: 木星(歲星)約12年(實為11.86年)繞天一周。先民將黃道帶均分十二次(星紀、玄枵等),歲星每年行經一次,故可用以紀年(歲星紀年法)。然歲星運行方向為自西向東(右旋),與日常十二辰方位順序(自東向西,左旋)相反。為方便實用,古人虛擬了與歲星反向運行的“太歲”(亦稱歲陰、太陰),使其與十二辰順序一致,形成“太歲在寅曰攝提格…”等歲名。此即地支用于紀年(太歲紀年法)的天文依據,凸顯其“地氣”周流、時序更迭的意涵。
北斗建時與十二月建: 北斗七星猶如天帝的時空指針。《鹖冠子·環流》:“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 古人根據黃昏后北斗斗柄(或魁星)的指向來確定月份(十二月建),如正月建寅(斗柄指寅位)、二月建卯等。此乃地支紀月最直觀、最權威的天文依據。地支十二支,實為標記北斗運行所指示的地球空間方位(十二辰位)及相應月份陰性能量(地氣)主導狀態的符號。
十二時辰與日地關系: 將一晝夜等分為十二時辰,用十二地支命名(子時、丑時等),則源于對太陽周日視運動(日地相對位置連續變化)的精確劃分。
小結本源: 天干(十干)源于太陽能量(陽精) 的十日周期運行與五行屬性流轉,核心是時間(日)與空間方位五行精氣狀態的神圣標記。地支(十二支)源于月亮周期(月)、歲星周期(年)、北斗指向(月與時) 所共同確立的十二分法體系,核心是標記空間方位(辰位)、時序(月、年、時)及地氣(陰氣)的節律。二者皆本于天象,是古天文學觀測與歷法制定交互作用的偉大產物。
二、天干與地支的關系:陰陽耦合、時空交織的精密模型
天干地支非孤立存在,其精妙與生命力在于二者的系統耦合。這種關系深刻體現了陰陽互根、時空一體、動靜相召的宇宙法則。
陰陽相配,剛柔相濟:天干為陽,地支為陰: 《周易·系辭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 天干源于日(至陽),主天時之運行、五行精氣(陽能)的流布,其性主動、主顯、主施,故屬陽。地支源于月、北斗、地氣,主方位之確立、時序之更迭、有形之承載,其性主靜、主藏、主受,故屬陰。此乃最根本的陰陽屬性劃分。
陽施陰受,氣形結合: 《黃帝內經·素問·天元紀大論》:“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 天干象征流動不息的五行之氣(天氣),是萬物生化的能量源泉與驅動力。地支象征承載天氣、固定方位、標記時間的“容器”與節律(地之成形)。天氣(干)需下降交于地(支),地氣(支)需上升應于天(干),陰陽交感,氣形結合,方能化育萬物、成就時序。如甲(陽木氣)注入寅(陽木位/正月),則春氣勃發,萬物始生。
時空交織,方位時序統合:干主時序流轉,支主空間定位: 天干(尤其用于紀日)更側重標記時間序列的線性推進(十日一輪)。地支則天然與十二方位(辰)緊密綁定,具有強烈的空間屬性(子正北、午正南、卯正東、酉正西等)。二者結合(如干支紀年、紀月、紀日、紀時),則將時間的流動(干)精確地錨定在空間的框架(支)之中,實現了時空的不可分割性。如“甲子年”,既表明了時間序列(甲為首干),又蘊含了空間方位信息(子為正北,亦為歲首之始的象征)。
八干四維與十二支: 在空間上,天干(除去中央戊己土)配屬八方(甲乙東木、丙丁南火、庚辛西金、壬癸北水),地支則細化到十二方位(子、丑、寅…亥)。二者結合,構建了更精密的方位系統(如風水羅盤中的二十四山向,即由八干、四維卦、十二地支組成)。
動靜相召,五行生克循環:天干主動顯其用,地支主靜定其性: 天干五行之氣(如甲木氣、丙火氣)是流動的、發揮作用的能量。地支則不僅代表方位時間,其本身亦蘊藏五行之氣(本氣),且因藏干(見下文)而具有更復雜的五行屬性。天干之氣作用于地支之位,引發地支所藏之氣的響應(生、克、合、化等)。地支之位的特性(如寅月之寒溫、午時之炎烈)也制約著天干之氣的發揮程度。二者相互作用,共同演繹五行生克制化的動態過程。
六十甲子:陰陽五行周流不息的完美循環
生成原理: 十干與十二支按固定順序(陽干配陽支,陰干配陰支)依次組合。陽干:甲、丙、戊、庚、壬;陰干:乙、丁、己、辛、癸。陽支:子、寅、辰、午、申、戌;陰支:丑、卯、巳、未、酉、亥。陽干只能配陽支(如甲子、丙寅),陰干只能配陰支(如乙丑、丁卯)。由于10與12的最小公倍數為60,故形成60組不同的干支組合,即“六十甲子”或“六十花甲子”。
宇宙節律模型: 六十甲子是陰陽、五行、天干、地支所有要素協同作用的最小完整周期。《周易乾鑿度》:“天氣三,地氣三…五六三十,天地之數備矣。” 六十甲子完美融合了天干(十,為天之氣數)、地支(十二,為地之氣數)以及陰陽(各半),象征天地陰陽之氣運行一個完整大循環所需的周期。它應用于紀年、紀月、紀日、紀時,成為標記宇宙和生命宏大節律的根本標尺。其循環往復,體現了“終則有始,天行也”(《周易·蠱卦》)的永恒運動觀。
藏干透干:天地之氣交融的微觀機制此理論在命理、風水、五運六氣中應用極廣,是理解干支關系精微處的關鍵。
地支藏干: 即每個地支內部蘊藏著特定的天干之氣(人元)。如:
子:藏癸水(本氣)。
丑:藏己土(本氣)、癸水(中氣)、辛金(余氣)。
寅:藏甲木(本氣)、丙火(中氣)、戊土(余氣)。
(余類推)
原理與意義:
本氣: 地支自身五行屬性的主體(如寅屬木,本氣為甲木)。
中氣、余氣: 反映該地支所處季節(月令)中,隨著時間推移,上一個月和下一個月五行之氣的殘留與初生狀態(如丑為季冬,含冬末的癸水(中氣)和即將到來的春季辛金(金生水為余氣?此例有爭議,更常見說法是丑為己土本氣,癸水為水庫,辛金為金墓庫之氣)。更核心的是體現地氣(支)對天氣(干)的吸納、蘊藏與轉化能力。地支如同大地,能同時容納、涵養多種五行之氣。
透干: 指地支中蘊藏的某一天干之氣,在特定的時間(如某年、月、日、時柱的天干)顯現出來,發揮顯著作用。如同地下伏藏的礦脈(支中藏干)露出地表(天干顯現)。
關系體現: 藏干理論將天干(天氣)與地支(地氣)的關系從外在配合深入到內在交融。它說明:
地支是天氣(干)的載體和儲存庫。
天干是地支所藏之氣得以顯揚、發揮作用的途徑。
天地之氣(干支)在任何時空點都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層、交融、互含的復雜狀態。
判斷五行力量的強弱與作用方式,必須同時考察天干(透出之氣)和地支(根基與藏氣)。
三、經典運用:干支體系在《黃帝內經》與《周易》中的核心地位
天干地支非僅為歷法符號,其作為宇宙運行與生命節律的密碼,在《黃帝內經》和《周易》兩大經典中得到了最深刻、最系統的運用。
《黃帝內經》——干支與生命健康的天人相應五運六氣學說: 此乃《內經》(尤其《素問》七篇大論)運用干支的最高典范,是探討氣候變化規律及其對人體生理病理影響的系統理論。
五運: 以天干化五運(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標示木、火、土、金、水五行之氣的盛衰變化(太過、不及、平氣)。十年為一個完整周期(干運)。六氣: 以地支化三陰三陽(子午少陰君火、丑未太陰濕土、寅申少陽相火、卯酉陽明燥金、辰戌太陽寒水、巳亥厥陰風木),標示風、熱(君火、相火)、濕、燥、寒六種氣候特征的輪轉。六年為一個完整周期(支氣)。運氣相合: 將當年的干運(五運)與支氣(六氣)結合分析(如“甲子年”),推演該年氣候特點、易發疾病及防治原則。干支在此成為溝通天(氣候)人(生理病理)的核心媒介,完美詮釋了“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的天人合一觀。藏象經絡與干支時空:
五臟應時: 《素問·臟氣法時論》明確以天干配五臟(肝木應甲乙日、心火應丙丁日等),論述五臟之氣隨天干十日周期的盛衰變化及調養、針刺法則。經脈流注: 《靈樞·經脈》等篇蘊含的“子午流注”、“靈龜八法”等時間針灸學,根據地支時辰(十二辰)與經脈氣血流注的對應關系(如肺經旺于寅時),選擇最佳針刺時機。此乃地支標記的生命內在節律(地氣在人體經絡的體現)在醫學上的應用。病機與預后: 《內經》常結合干支推斷疾病性質、傳變與預后。如《素問·藏氣法時論》論五臟病在對應天干日加重或緩解,《素問·脈要精微論》論四時脈象變化等,均離不開干支時空背景。《周易》——干支與陰陽消長、卦爻變化的象數根基納甲說: 將天干納入八卦,使抽象的卦象獲得具體的時空與五行屬性。京房等易學家將十干分配于八卦(如乾納甲壬,坤納乙癸,震納庚,巽納辛,坎納戊,離納己,艮納丙,兌納丁)。這不僅用于筮法,更深刻影響后世象數易學與術數體系,使八卦能更精細地模擬和推演萬物在時空(干支)中的生克變化。
爻辰說: 將十二地支納入《周易》六十四卦的每一爻。如鄭玄爻辰說,將乾坤十二爻配十二地支(乾卦六爻自初九至上九:子、寅、辰、午、申、戌;坤卦六爻自初六至上六:未、酉、亥、丑、卯、巳)。此說將卦爻變化與地支時序、方位緊密結合,為解讀卦爻辭及占斷提供了更豐富的時空維度依據。
歷法與卦氣: 漢代“卦氣說”(如孟喜、京房)將六十四卦(尤其是十二辟卦)與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乃至干支歷法精密對應。如以復卦(一陽生)配冬至(子月)、乾卦(六陽)配夏至(午月)等。地支在此作為月份(子月、午月等)標識,成為卦象象征陰陽消息與節氣轉換的刻度。天干則參與更精細的節氣物候劃分(如“甲子卦氣起中孚”)。
陰陽消息的象數表達: 干支本身的陰陽屬性(陽干陽支、陰干陰支)及其組合(六十甲子),本身就是陰陽二氣消長循環的絕對象數模型。《周易》強調“一陰一陽之謂道”,干支系統正是此陰陽之道在時空坐標上最具體、最有序的展開。其周期循環(如六十甲子)生動體現了《周易》終始循環、周流不息的變化觀。
結語:貫通天地人三才的宇宙編碼
天干地支,非冰冷符號,實乃華夏先哲“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仰觀俯察而得的宇宙生命密碼。其源起于日月經天、星斗緯地之精微觀測,肇端于“十日”、“十二辰”的神圣歷法實踐。天干昭彰太陽之精,五行之氣流轉于天;地支承載太陰之華,方位時序定位于地。二者陰陽耦合,剛柔相濟,動靜相召,共同編織成六十甲子的宏大時空網絡,成為宇宙節律運行的精密標尺。
在《黃帝內經》中,干支化為五運六氣的樞機,演繹著氣候變遷、臟腑盛衰、病機流轉的天人交響,為“上工治未病”提供了通天徹地的圭臬。在《周易》的幽深殿堂里,干支融入納甲爻辰、卦氣流轉,使抽象的陰陽爻畫獲得了具體的時空坐標與五行屬性,成為推演萬物變化、洞悉吉兇悔吝的象數根基。
究其本質,天干地支是中華文明對“天地之道”最精煉的符號化概括,是“天人合一”宇宙觀最核心的時空編碼系統。它超越單純計時,構建了一個貫通天文、歷法、地理、物候、人體、社會乃至命理玄機的全息模型。其精義在于揭示:天地萬物,皆在陰陽五行的框架內,依循干支標識的時空節律,生、長、化、收、藏,循環往復,生生不息。理解干支,即是理解華夏先民認知宇宙、安頓生命、追求與天地參的深邃智慧。此乃中華文明獨步于世的瑰寶,其玄妙精深,至今仍散發著不朽的智慧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