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東山關帝廟
己亥年仲冬,我再次來到東山島,這是我第八次來拜謁關圣帝君神歸之地-東山關帝廟了!該位于風動石景區,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是全國四大關帝廟之一,是臺灣眾多關帝廟的香緣祖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其以精妙的選址、精密的布局、精巧的結構、精美的裝飾聞名海內外,不由讓我對古人的建筑更是佩服萬分。
中國傳統建筑的選址歷來講究風水,尤其是寺廟的位置,朝向,布局等都大有講究。而作為歷史悠久,香火盛隆的神祠,東山關帝廟在風水上也有著鮮為人知的過人之處。

東山臨海,雖無崇山峻嶺,但同樣有一條龍脈。它從龍潭山開始而連延至九仙山,再從九仙山逶迤到古嶁山,有如蜿蜒游龍,并最終潛入海底而后出露于東門嶼,這龍脈是銅陵的“黃金地帶”。而關帝廟恰好就坐落于這條龍脈的核心——岣嶁山西麓,因此關帝廟的廟址也被傳說譽為“龍喉寶穴”之地。除了龍喉寶穴的吉利位置外,關帝廟的朝向也是耐人尋味。

傳統寺廟的朝向多是坐北朝南,這個方位是個公認的好風水。但關帝廟的朝向卻頗為獨特,經測,關帝廟坐向為:戍山辰向兼辛乙,這個朝向很有貴氣,特別是在巽方,有一峰巒,宛如文筆。更迎朝暉,有勃勃生機之寓意,更有“紫氣東來”的象征。我們有理由相信作為一座面積有限的廟宇,為關帝廟選擇這一朝向定是寄托了營造者對關帝廟興旺繁榮的無限期盼。
廟的朝向無疑也是對這一理論的最好踐行:面對蓮花池和汪洋大海,背靠綿延的岣嶁山,說它是風水寶地一點也不為過。
風水寶地總離不開一條中軸線,在風水上關帝廟的中軸線也是內涵深厚。中軸線是風水的大勢規矩,大到一座城池,小到一座神廟,中軸線乃是布局的首要追求。縱觀東山關帝廟的中軸線,它不僅局限于建筑的對稱,而且將中軸線一直向前延伸,經過蓮花池,直至延展到海對岸東門嶼上的文峰塔。

這是一條罕見的跨海中軸線長度超過一公里以上,甚至超過了故宮中軸線的長度。它不僅擴大了關帝廟的附屬,也使得局促的空間得以延伸,更得園林借景之妙,達到建筑、自然和人融為一體的至臻境界。今天我們站在關帝廟前殿高臺正中遙望對岸,還能看到太子亭,蓮花池,文峰塔三者合為一體的奇妙景象。
現在所謂的東山關帝廟實際上是一組建筑群,包含太子亭、前殿、主殿三座主體建筑及過水(回廊)、天井等附屬建筑。

理論上講關帝廟是典型的呈“口”字型的兩殿兩廊的平面布局,兩殿指的是前殿和主殿,兩廊指的是連接兩殿的兩側回廊。但是在標準的兩殿兩廊式布局中前殿往往就是廟門,門殿合一。而關帝廟的情況卻與眾不同,太子亭才是真正的廟門,前殿實際已經不再充當廟門了。三殿式的前殿-主殿-后殿的“日”字型布局顯然也與關帝廟的殿堂排布順序完全風馬牛不相及。所以我們并不能用現有的標準來衡量關帝廟的布局,只能勉強說是兩殿兩廊式布局的加強版。

總之,關帝廟就是如此特立獨行,而這種獨此一家的情況也并非只在布局方面,如果關帝廟也有內心獨白的話,口頭禪應該會是:我就是我,就是不一樣的煙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