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八辦”:敵后“紅色堡壘”
在桂林市城區中山北路96號,一座古樸的桂北民居靜靜矗立。青磚黛瓦,木格花窗,兩層小樓透著歲月的敦厚與安寧。若不細看門楣上的“八路軍桂林辦事處紀念館”匾額,或許無人知曉,這座看似尋常的老宅,曾見證過怎樣一段風云激蕩的抗戰歲月。
這里原是“萬祥醩坊”,老房東黃曠達經營酒鋪的尋常院落。1937年,國共第二次合作的浪潮中,它被賦予了新的使命——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桂林辦事處。在民族危亡之際,這座小樓化作抗戰烽火中的一盞明燈。周恩來三度來桂,在八路軍桂林辦事處運籌帷幄;葉劍英、李克農等革命先輩以此為樞紐奔走聯絡,團結各界抗日力量;桂林文化城的救亡運動在辦事處指導下如火如荼,文人志士以筆為槍,民眾同仇敵愾。八路軍桂林辦事處成為連接中共中央與南方抗戰前線的關鍵紐帶,為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發揮了重要作用。
80多年滄桑巨變,昔日的“萬祥醩坊”已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當我們走進這座小樓,觸摸斑駁的木梯、凝望泛黃的電報,仿佛仍能聽見歷史的回響——那是抗戰的號角,是民族的吶喊,更是一代共產黨人與桂林人民共同譜寫的熱血篇章。在抗戰勝利80周年到來之際,讓我們重回這座“紅色堡壘”,聆聽它無聲的訴說,銘記那段永不褪色的崢嶸歲月。
八路軍桂林辦事處舊址。
老宅藏著動人心魄的烽火歲月
近日,記者再次來到這座小樓。這座兩層的小樓經過重修改建,已變成一座抗戰舊址紀念館。在后面新建的展出大廳的展柜內,陳列著當年“八辦”工作人員使用過的發報機、手槍、毛巾等實物,一張張日軍入侵桂林時屠戮百姓、遍地焦土的圖片讓人靜默沉思,展示墻上那一個個革命烈士的身影讓人肅然起敬。
桂林“八辦”舊址院內景象。
恰逢暑假,展廳里有不少單位和個人前來觀展。家住臨桂區的張先生,讀初中時多次在老師帶領下參觀桂林“八辦”,了解桂林抗戰歷史。如今,他再次來到這里,感覺又有新的收獲。“作為一個桂林人,是必須知道這段歷史的,下次要帶自己的孩子來看看。”
徜徉館內,硝煙炮火、搖旗吶喊、抗日歌聲……那段歷史仿佛重現眼前,帶著參觀者回溯到80多年前。
“1938年11月,桂北路138號一家名為‘萬祥醩坊’的酒坊歇業了,然后掛出了‘第十八集團軍桂林辦事處’的牌子,一些穿灰布軍裝、打綁腿、戴八路袖章的中青年人進駐這里,一張張樸實而誠懇的臉孔,一個個昂首挺胸、充滿自信的身影,給亂象紛呈的桂林城帶來一種全新的氣息。”記者在一本名為《漓水烽煙——紀念八路軍桂林辦事處建立五十周年革命回憶錄專輯》中找到了描述當年桂林“八辦”剛成立時的情景。
桂林“八辦”之所以選擇這個地址,有著周詳的考慮:北面一街之隔,是國民黨桂林行營;南面不遠處則是廣西省政府所在地,這樣既與當局打交道方便,又使國民黨特務不敢輕舉妄動。
桂林抗戰文化研究會會長、八路軍桂林辦事處紀念館副館長文豐義講述了這樣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1938年10月下旬,廣州、武漢相繼淪陷后,逃難的人大批流入廣西。而中共南方局早在1938年8月9日蔣介石決定放棄武漢時,就已打算在桂林建立八路軍辦事處。
很快,八路軍武漢辦事處的劉恕奉命來到桂林“打前站”。劉恕與黨外友好人士熊子民為了找到合適的房子展開了勘察,可找了很久都沒有合適的。有一天,劉恕想起在上海時認識的吳淞鐵路工廠鉗工老張,聽說他隨工廠遷到了桂林,劉恕就跑到工廠門口等老張。見到老張后,劉恕說想在桂林租用幾間房子。老張趕緊推薦:“我的一個朋友在廣西銀行當經理,通過他或許可以找到。”
在廣西銀行經理黃昌炎的引薦下,劉恕等人找到了桂北路138號的“萬祥醩坊”。不過因為遭了火災,醩坊還在重建。房東黃曠達建議等完工后再來租。劉恕趕緊說:“我們急需房子,讓我們住下后再慢慢完工。”雙方當即簽訂了租房契約。
擔任過桂林“八辦”電臺臺長的劉澄清老人回憶說:“醩坊分為前院和后院,劉恕花了兩擔谷子租了前院。雙方還商量好,前院留下一小塊地方賣酒,其他的供八路軍辦事處用,后院則留給黃曠達一家生活。”劉恕之所以對這棟兩層樓的磚木房屋“情有獨鐘”,其實是看中它能起到一定的掩護作用。
租下“萬祥醩坊”后,劉恕又到陽朔租了八間房,作為倉庫。在離城7公里的路莫村,他又租了幾間房作為招待所和安置家屬。至此,桂林“八辦”終于具備了成立的基礎條件。
1938年11月中旬,八路軍總部秘書長李克農率武漢八路軍辦事處及《新華日報》部分人員一路艱辛抵達桂林,住進了“萬祥醩坊”。不久,八路軍桂林辦事處正式成立。
桂林“八辦”:敵后紅色指揮部
1938年10月,廣州、武漢相繼淪陷以后,抗日戰爭逐漸進入戰略相持階段,桂林成為西南一帶主要的后方城市之一。各地轉移與遷徙人員大量匯聚桂林,一時間,桂林成為一個相對穩定的大后方“文化中心”。
成立后的桂林“八辦”,在很短的時間里就擔負起直接領導廣西地方黨組織工作的任務。為使廣西各地的地方黨組織更加扎實、具體開展工作,充分利用以廣西為主要抗日宣傳陣地的西南一帶較好的群眾基礎(中共中央很早就派出代表在這一帶開展統戰工作),中共南方局根據實際需要,開始著手將廣西省工委等地方黨組織進行合理調整。
記者從《抗戰時期的桂林“八辦”》一書中找到這樣的論述:“桂林‘八辦’是中國共產黨以八路軍的名義設立在南方國民黨統治區的公開合法的辦事機構。它負責公開辦理交通聯絡、籌運軍需物資、接待并輸送抗日人員等軍務活動,同時它作為南方局的一個秘密派出機關,擔負著秘密從事黨的各項組織與領導工作的任務。”
在《八路軍桂林辦事處紀念館研究文集》中有這樣的描述:1938年12月至1939年5月,中共中央南方局領導曾3次來到桂林,主要是做桂系的統戰工作,同時會見進步文化團體和民主人士,并指導辦事處的工作。在南方局領導的積極努力下,辦事處與桂系地方實力派、國民黨民主人士建立了較好的合作關系,營造了一個一度相對寬松的環境,大批愛國進步文化人士來到桂林,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抗日文化救亡運動,使桂林成為蜚聲中外的抗戰文化名城。
記者在館內展出的大量圖片和史料中看到,當時我黨我軍的抗戰物資十分緊缺,八路軍桂林辦事處利用我黨與桂系的統戰關系,以及廣西可通往越南這條當時中國內陸通往海外唯一國際通道的條件,克服一切困難,為延安黨中央和八路軍、新四軍前線籌集和轉運各種急需的抗戰物資。這些物資有汽車、汽油、槍支、彈藥、棉衣、棉被、通信器材、醫療器具、藥品等,多達數百種。短期內為延安和我黨領導的抗日前線籌集和轉運了幾百個車次的軍需物資,及時解了我黨我軍的燃眉之急。
桂林城北的路莫村作為軍需物資轉運站、倉庫、接待過往人員的招待所和抗日救亡工作室,還增設了機要電臺。辦事處工作人員有100多人。從這里,八路軍桂林辦事處護送了一批又一批愛國青年、進步人士以及愛國華僑到抗日前線和延安。
同時,桂林“八辦”還通過中共地下黨活動,直接影響著華僑所在國的反侵略斗爭,支援了東南亞人民的民族解放斗爭。
由此可見,當年的八路軍桂林辦事處不僅充分利用桂林的特殊地理優勢和特殊政治環境,積極領導桂林的抗日救亡文化運動,而且還利用領導南方各省及海外南洋一帶中共地下黨組織秘密活動的有利條件,抓住桂林抗戰文化能夠向海外輻射的作用,直接促進了中國抗戰文化與世界反法西斯文化的有機聯系,在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之間架起了一座互相溝通、理解以及互相聲援的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橋梁。
桂林“八辦”在其存在的兩年多時間里,出色地履行了使命,成為西南大后方抗日統一戰線的中流砥柱。其為后來桂林地區抗日進步力量的繼續發展,以及抗日文化救亡運動在桂林的再度興起,準備了條件和力量。
館內展出當年部分在桂林“八辦”工作過或是與桂林“八辦”有交集的同志照片。
記者探訪:舊醩坊里的革命印記
從桂林“八辦”大門左側的小門進入,首先見到的是一個半人多高的老式柜臺和酒壇子,然后便是警衛室,當年到“八辦”聯系工作的人都要在這里辦理手續。再往里走一點,值班室、閱覽室、救亡室等用途不同的小房間進入眼簾。木質墻壁上掛著不少老照片、舊物件以及當年工作人員親筆書寫的學習標語。
再往里走一點,是一個不算大的院落,院中綠色盆栽生長茂盛。沿著木樓梯拾級而上,便進入了當年工作人員休息、交談、娛樂和學習的地方。
小閣樓的休息廳里,放著兩套竹椅、竹茶幾,是當年用過的樣式。穿過休息廳,可以看到當年的會議室、李克農辦公室,還有周恩來到桂林時暫住的地方。除了這些房間,后院的建筑里還設有秘密電臺室、秘書室、警衛班戰士宿舍、娛樂室等。一個個按照歷史復原的房間,原汁原味地重現了當年桂林“八辦”的風貌。
一個個按照歷史復原的房間,原汁原味地重現了桂林“八辦”風貌。
在桂林“八辦”二樓,有一間不起眼的房間,一部老式的木質外殼電臺靜靜安放在簡易的竹木桌子上,銹跡已經爬滿了電鍵,另一邊的電線膠皮也已開始剝落。但在戰爭年代,就是這樣一部不起眼的電臺,承載了關系國家民族存亡的重任。解說員告訴記者,如今展出的是一部完整的電臺,有電臺、電線、電鍵、手搖發電機等設備。而在當年,天線隱蔽在墻壁里,電臺和電鍵暗藏在房間衣柜的隔層里,從表面看,這個房間就只是個擺放著床鋪、桌子、衣柜的普通房間。
二樓房間,一部老式的木質外殼電臺靜靜安放在簡易的竹木桌子上。
“為了防止敵人的突然襲擊和檢查,‘八辦’設有公開和秘密的兩套電臺。”解說員告訴記者。《桂林抗戰文化城奇聞異事》中也有記載:“當時桂林‘八辦’的電臺主要與延安的黨中央、重慶的南方局、八路軍總部、新四軍軍部、我黨設在各地的通訊處,以及南方各省委、香港、海外南洋一帶地下黨組織的電臺直接聯絡。當年博古(秦邦憲)、張文彬、越南共產黨的領導人胡志明等重要人物都曾得到辦事處派出秘密交通員的護送。”
令人痛心的是,1941年1月7日,國民黨反動派制造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桂林政治形勢急劇惡化。1月20日,桂林“八辦”被迫撤銷,工作人員撤離桂林,后順利抵達延安。
小樓的涅槃重生和世紀回響
戰火無情。1944年桂林淪陷時,“萬祥醩坊”在日軍的炮火中化為廢墟,只留下斷壁殘垣。直到新中國成立后,這座承載著紅色記憶的建筑才得以按原貌重建,涅槃重生。
如今,桂林“八辦”舊址不僅保存完好,更在新時代煥發光彩——新建的3820平方米陳列館集展覽、研究、文物保管于一體,以“抗日烽火映桂林”為主題,通過1300余張歷史照片、200多件珍貴文物,結合仿真場景、電子沙盤、多維動畫等現代科技手段,生動再現了桂林軍民同仇敵愾的抗戰史詩,讓那段“桂林抗戰文化城”的獨特歷史重現在世人眼前。
80多年后的今天,參觀者依然絡繹不絕地走進這座古樸的院落。那些歷經滄桑的木欄桿、漆皮斑駁的老桌椅、泛黃的黑白照片,都在無聲地講述著那段永不褪色的歲月。當人們輕輕撫摸這些歷史遺存,仿佛能聽見當年革命者堅定的腳步聲,看見愛國志士們揮毫潑墨的激昂身影。
如今,這座小樓早已超越了建筑的本身意義,它是一本立體的歷史教科書,是一曲永不落幕的抗戰壯歌。對桂林人而言,這段歷史不僅銘刻在紀念館的展板上,更深深融入這座城市的血脈之中。每當微風拂過院中的窗格,仿佛仍在傳頌著那個烽火連天卻信念如磐的年代,提醒著后人:銘記歷史,方能開創未來;珍視和平,更要砥礪前行。在這片英雄的熱土上,八路軍辦事處的精神火炬,將永遠照亮人們前行的道路。
來源: 桂林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