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民間風俗中,關于立墓碑的禁忌,是迷信還是科學?
墓碑“四不立”:一塊石頭背后的家族隱憂

有些事兒,咱們平時嘴上不說,心里其實也明白——生死這檔子事,誰家都得碰。死了人,大伙都得折騰一場,哭得天昏地暗也罷,靜悄悄送走也好,總歸得有個了斷。但你發現沒有?在中國人心里,死亡儀式可比結婚都講究,講究到,新墳上一塊碑啥時候立、立不立,后人能不能平安、家族會不會旺,似乎都拴在那上頭。真真假假,虛虛實實,沒人說得齊全,但祖宗規矩,總有點道理。
我小時候就好奇過:為啥有的墳頭空蕩蕩,啥都沒留,任風吹土埋;有些卻碑石閃亮,大字連天。問老人,他只搖頭,“有些碑不能立啊,立錯了鬧事。”那種低聲細語、眉頭里的小心翼翼,到大了才懂點門道。

說到墓碑“四不立”,頭一個規矩其實是等。人剛走頭幾年,沒人急忙扒拉出塊石頭來寫大字立名號。為啥?不是摳門,是有講頭。老輩子說了,新墳要“養三年”,別一著急就把厚重的石碑往上堆。不是誰說了三年不能立就迷信,主要是怕土地沒塌實,石頭立下去反倒招禍。你要細琢磨,這講究說白了怕什么?怕讓已逝的人不得安寧,怕墳塌碑倒,到時候不光風水不好看,也往下傳話說這個家“根基不穩”。
可又不僅僅是“地”的事。你要是家里遭個大禍,或正當少年壯志的親人一命嗚呼,光留個無主的碑,有時候就像硬在心口扎上一刀。逝者走了三年,這三年是魂歸暫停,后人也正處在最難的那段時日。該守的孝得守,該忍的孤單得忍,親爹親娘走了,沒人能立馬放下。而那些老規矩,除了條件所限,多半是給活人留緩兒,別太快把親人永遠“定型”在石頭上,給自己留個轉圜的心空。

再說第二個禁忌,沒后人不可立碑。這算是中國人骨子里的大事了。不養兒防老,苦的不是自己,是斷香火無人記掛。其實誰都不愿被人遺忘,但命數難改,有人沒有孩子,縱然在世時左鄰右舍再好,說得難聽點,死了也只能算坊間一過客。即便有侄子、外甥再孝順,隔了一層終歸不是自己骨血,那塊石碑立上去,好像在風里雨里提醒世人,他這段脈絡斷了。這對那些視家族延綿為最大孝道的老百姓來說,比啥都要命。所以,過去家里頭,就算倒貼銀子、磕頭求人,也要收養個孩子,圖的就是死后墳頭能有人添把新土,嘮叨兩句,“爹,娘,放心吧”。
不過有種人是不管這些的。名垂青史、立碑入祠的老前輩,哪怕孤身一人,朝廷、百姓會替他補上碑,無兒無女也不妨礙被千人萬戶念叨。你說這算不算命里的“優待”?大概也是出“古今未有,百世無雙”了,普通人家羨慕不來。

第三樣“不能立碑”的,是那些橫死之人。聽起來挺狠,但實際背后是種難言的哀傷。什么叫橫死?不是壽終正寢,是被官殺、事故、仇家、或者自了斷命的。這樣的人,大門口都怕貼白紙,沒多少光明正大的出來哭喪,更別提把名字刻到石碑上讓后人瞻仰。道理也簡單,碑是給世人看的,立了等于把生前死后都公告天下。家族里哪個老輩子希望子孫回頭一看,見到的只有風雨碑上刻著“不吉”的往事?
有些家庭,甚至悄悄把親人埋遠一點,連祖墳都不讓進,可能是怕給老祖宗添晦氣罷——犯了官司的子孫,哪怕后來后悔哭斷腸,也只能偷偷燒紙,連“祖祠”兩字都不敢往外說。不講理?有點,也是真心的怕。所以有的老人只會悄悄念,“保佑保佑,不要再折騰”。換作我們,誰三更半夜愿意從父輩的失敗里過一遍自己的苦?

還有就是夭殤之命。正經八百講,古人的規矩講究“成人方可立碑”。嬰兒、孩童,沒能熬到婚配,嶺南湘西一帶曾傳,隨便找塊荒地草席裹著安葬,也不用張揚。不是不心疼,是怕“鬼迷魂繞”。這塊碑本來就是給有成就、有德行、有后嗣的長輩立的,小孩似浮萍,來不及在塵世站穩腳跟,如何讓后人緬懷?按理說,短命的孩子也沒法帶著長輩的名字立進族譜。所以碑不立,祖墳不進,聽上去無情,但也是“禮法大于情感”下的無奈。畢竟,哪家母親能真心甘情愿忍著?
不過說到底,這些“立碑禁忌”,都講了幾百年了,現在的人誰又真全信?你看城里公墓里擠滿新碑,有的甚至白發人送黑發人,也照樣有名字、照片,寫得清清楚楚。時代變了,規矩松了,把誰埋哪、碑上刻啥,更像是商量著來的。有人堅持,更多人也就稀里糊涂放下規矩。農村還是保守些,祖墳祭拜時這些話都提,不過大多也就停在“寧可信其有”的心思上。

轉念一想,到底是個啥意思?我倒覺得,立碑這事背后,其實裝著兩代人都不肯松手的“孝”吧。長輩總盼著后人不要忘記,后人一邊糾結規矩,一邊怕真到了膝下無人、石碑失修再留遺憾。書上講“孝順床前水,勝得墳前火一堆”,世事走到今天,這道理還真不能反過來。活著時多打打電話,多聊聊天,遠勝去墓前燒幾封紙錢。規矩該有,感情更真,這才是活生生的人味兒。
你說,這些過去的講究,到底是命里規矩,還是咱們怕丟了親人的心結?也許沒人能說清。可里里外外,規矩其實都是給活人立的。只要記得家里那些燒飯做飯、一起過年的人已經在心里有個位置了,石碑是不是一定要那么早、那么高,又有啥妨?不過,有空你還是去看看祖墳吧,就算不懂碑上的字,也好讓風知道你來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