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礎學《易經》:十分鐘了解爻與卦、先天卦、后天卦、卦爻辭

第一部分 爻與卦
一、爻
爻(Yáo) 是組成《易經》卦象的基本符號,是最小的符號單位。
《易經》中的爻只有兩種,就是陰爻(?)和陽爻(?),因為宇宙萬象的變化,都是陰陽互動的結果。這一點和“0”和“1”兩個二進制代碼開啟豐富多彩的信息世界非常相似。
按照獨立學者王東岳先生的說法,如果以天與地類比之,“渾然一體是天”,天是沒有裂縫的,因此,代表天的陽爻就是一個連貫的橫杠“?”;“水陸二分是地”,大地上有海洋、有陸地、有河流、有山谷,大地是不平整不完整的,代表地的陰爻就是中間斷開的橫杠“?”。(《王東岳的中西哲學啟蒙課》)
為什么要用“爻”來表示陰陽的概念呢?
《易·系辭下》上說,“爻也者,效天下之動也。”
意思是說,“爻”的組合和變化,是用來模擬天下萬事萬物的運動規律的。
爻或起源于華夏先民結繩記事的生活習慣,在文字尚未產生的遠古時代,伏羲“一畫開天”,用“爻”的符號為我們揭示了宇宙最基本的秘密——陰陽。

二、卦
那么,“卦”又是什么呢?“卦”就是由“爻”所組合而成的圖畫,可稱之為“卦畫”、“卦象”或直接簡稱為“卦”。
《易緯·乾鑿度》中說,“卦者,掛也,掛萬物視而見之。”(《易緯·乾鑿度》,東漢經學家鄭康成注)。
清代學者陳夢雷在《周易淺述》中說,“謂之卦者,言懸掛物象以示于人也。”(《周易淺述》,陳夢雷)
意思是說,“卦”的含義,即通過懸掛物象來展示萬物,使人能夠直觀地觀察。

以陽爻和陰爻作為基本單位,每三個爻組成一個卦,2的3次方等于8,即有八種不同的組合形式,從而形成八種不同的卦象,叫做八卦,分別是:
乾(?)、坤(?)、震(?)、巽(?)、坎(?)、離(?)、艮(?)、兌(?)
春秋時期,人們開始對“八卦”做出哲學闡釋,認為八卦分別象征著自然界的八種事物。
即: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巽為風,坎為水,離為火,艮為山,兌為澤。
這里面人們最熟悉的應該就是天地的代名詞“乾”與“坤”了。比如“朗朗乾坤”即晴朗開闊的天地,比喻海晏河清、安定公正的太平盛世。

卦象和卦名一一對應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南宋理學家朱熹編寫了《八卦取象歌》,記錄在《周易本義》中,以方便人們的記憶:
(?)乾三連,(?)坤六斷;
(?)震仰盂,(?)艮覆碗;
(?)離中虛,(?)坎中滿;
(?)兌上缺,(?)巽下斷。

要注意,《易經》的卦是由下往上畫的,為什么呢?
曾仕強教授引用“萬丈高樓平地起”來說明其中緣由。(《易經的奧秘》,曾仕強)
傅佩榮教授說,“任何東西都應該有根基才能夠往上發展,小孩子慢慢長成大人,公司、企業、各個單位從基層開始往上發展,這是一個基本原則。”(《易經與人生》,傅佩榮)
三爻的八卦加以推演,兩兩相重,則成為六爻的六十四卦(8×8=64)。六十四卦才是《易經》的主體,分別代表宇宙萬物變化的六十四種不同情境。
《易·說卦傳》中說:“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
大概的意思是說:從前圣人創作《易經》,是為了順應萬事萬物的本性和命運的變化規律。因此將天道概括為陰與陽,將地道概括為柔與剛,將人道概括為仁與義。兼備天、地、人三才之道,每才又分為陰陽兩面,所以《易經》以六個爻畫,構成一卦。
即六個爻按三才分為三個部分:初爻、二爻為地;三爻、四爻為人;五爻、上爻為天。
六個爻組成一卦,那么總計有六十四種組合(2的6次方等于64),這就是六十四卦的來源。
八卦一般稱之為經卦或單卦;六十四卦一般稱之為別卦或重卦。
陰爻稱呼為“六”,陽爻稱呼為“九”,其位次從下到上依次叫做“初、二、三、四、五、上”。以“乾卦”舉例,其對應的六爻稱呼依次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

第二部分 先天卦
八卦和六十四卦均有“先天卦”與“后天卦”之分,“先天卦”指伏羲氏所創的八卦和六十四卦,“后天卦”指周文王所創的八卦和六十四卦。
先天卦的特點:表達宇宙生成的根本原理,也就是“天地未生之前”的先天秩序。
先天卦的核心用途:以闡發哲學原理為主,不直接用于風水占卜。
后天卦的特點:表達宇宙運行、萬物變化的規律,也就是“天地既生之后”的后天秩序。
后天卦的核心用途:廣泛用于風水占卜。
概括而言:“先天為體,后天為用”。先天八卦是后天八卦的本質和基礎,后天八卦是先天八卦在現實世界的具體應用。

《易·系辭上》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后來演化成“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這段話是《易經》對宇宙生成規律的高度概括,揭示了萬物從本源到多樣化的演化過程。也是先天八卦的生成過程。
得到的先天八卦卦序是: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按二進制換算成數值之后,剛好就是7、6、5、4、3、2、1、0,與二進制的遞減順序是一致的。

如果將上述八卦按乾一到坤八的順序排列成圓圖,按照古人“上南下北、左西右東”的方位,則乾卦居南,坤卦居北,離卦居東,坎卦居西,兌卦居東南,震卦居東北,巽卦居西南,艮卦居西北。
乾南、坤北、離東、坎西、兌東南、震東北、巽西南、艮西北
先天八卦兩兩相重,得出先天六十四卦。

先天六十四卦的排列順序與二進制的遞進順序是一致的。因此,萊布尼茨在1703年收到白晉(注:康熙身邊的法國耶穌會士)所寄來的伏羲六十四卦象圖時,才會震驚不已,他發現,古老中國數千年前創造的符號系統,竟與他苦思多年的二進制算法完全吻合。
由此,他備受鼓舞,堅信他的二進制算法必有重大意義,隨后便迅速發表了二進制的論文。

第三部分 后天卦
“后天八卦”和“后天六十四卦”的排列就打亂了二進制的遞減順序,這個要記憶起來就有點麻煩了。
先說一說“后天八卦”。
《易·說卦傳》中的八卦時空描述將八卦與八個方向綁定:
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齊乎巽,巽,東南也,齊也者,言萬物之絜齊也。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蓋取諸此也。坤也者,地也,萬物皆致養焉,故日致役乎坤。兌,正秋也,萬物之所說也,故曰說言乎兌。戰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陰陽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勞卦也,萬物之所歸也,故曰勞乎坎。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從上面的文字中,我們可以得到如下的信息:
震:東方,萬物萌發之始;
巽:東南,萬物整齊生長;
離:南方,萬物顯現光明;
坤:西南,大地滋養萬物;
兌:西方,萬物成熟喜悅;
乾:西北,陰陽交戰之時;
坎:北方,萬物歸藏休息;
艮:東北,萬物終而復始;

結合古人“上南下北、左東右西”的方位規則,就可以得到從東方震卦開始的順時針閉環后天八卦的卦序:震→巽→離→坤→兌→乾→坎→艮。
后天八卦一個非常重要的應用,就是和“洛書九宮圖”結合起來,從而得到“后天八卦九宮圖”, 為命理占卜和風水堪輿等應用提供了具體的數理模型。
洛書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幅神秘圖案,相傳由神龜從洛水中背負而出,故稱“洛書”。 與河圖并稱為“河圖洛書”。

“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易·系辭上》)
傳說伏羲受河圖啟發創制八卦,大禹受洛書啟發治水成功并劃定九州。
洛書與河圖的具體圖形最早刊登在朱熹所著《周易本義》的卷首,在此之前只有傳說,沒有明確的圖形記載。
洛書九宮格的特點是,其中填入1至9的數字,縱、橫、斜三個方向的數字之和都等于15,數字的排列位置是: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而五居中。
把依據《說卦傳》確定的后天八卦方位,代入洛書九宮格,所得到的后天八卦九宮數為: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中五,乾六,兌七,艮八,離九。

再講一講“后天六十四卦”。
“后天六十四卦”也稱“文王六十四卦”,就是《易經》通行本中的六十四卦卦序。
《易·序卦傳》對“后天六十四卦”的排序邏輯進行了系統闡述,以“天地—萬物—人事”為脈絡,構建了一個從宇宙生成到人類社會的完整演化模型。

如:有天地,然后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
大概的意思是說:有了天地(乾坤),然后萬物才能產生。充滿天地之間的就是萬物,所以接下來是屯卦。屯代表充盈、萬物初生的狀態。萬物初生必然蒙昧,所以接下來是蒙卦……
后面的內容就不一一列舉了。

朱熹還專門編寫了《卦序歌》,記錄在《周易本義》中。
這首歌把六十四卦分成上經和下經,上經三十卦,下經三十四卦。
上經為:
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謙豫隨,蠱臨觀兮噬嗑賁。
剝復無妄大畜頤,大過坎離三十備。
下經為:
咸恒遁兮及大壯,晉與明夷家人睽。
蹇解損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繼。
艮漸歸妹豐旅巽,兌渙節兮中孚至。
小過既濟兼未濟,是為下經三十四。
這么一編排就很好讀了,也便于記憶。

文王后天六十四卦的排列順序也是有規律可循的,唐代經學家孔穎達總結其規律是:“二二相耦,非覆即變。”意思就是卦畫兩兩分組,每一組后面的卦是前面的卦顛倒過來或陰陽爻互換所得到的卦。
這種排列方式體現了《易經》陰陽消長、物極必反的中心思想,反映了萬事萬物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
以泰卦和否卦為例,泰卦的后面是否卦。泰卦無論是“覆”還是“變”得到的都是否卦。
《易·序卦傳》上寫道,“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終通,故受之以否。”
大概的意思是說:事物不可能永遠處于通達順利的狀態,當“泰”(即通達、順利)發展到極致時,必然會轉向“否”(即閉塞、不順),即泰極則否。
這里面的意思很直白:陰陽消長,物極必反。而且,從卦畫上來說,泰卦和否卦也是相互呈顛倒或陰陽爻互換的狀態。
當然,而當“否”走到極端,轉機又會出現,這就是人們所熟知的“否極泰來”這個成語。
接下來具體來看:

其一,將原卦顛倒過來所得到的新卦叫做“綜卦”,也叫做“反卦” 或“覆卦”。 比如,屯卦和蒙卦,剝卦和復卦。當然,這種情況很多,屬于主要的變化方式。

但是有的卦如乾卦顛倒過來還是乾卦,則采用“變”的方法,把陽爻變成陰爻,就得到了坤卦。類似的還有:頤卦和大過卦,坎卦和離卦,中孚卦和小過卦。這種將原卦陰陽爻互換所得到的新卦叫做“錯卦”,也叫做“對卦”或“旁通卦”。

有些卦的“錯卦”便是其“綜卦”,“綜卦”也是其“錯卦”,如泰卦和否卦,隨卦和蠱卦,漸卦與歸妹卦,既濟卦和未濟卦。
第四部分 卦爻辭

伏羲氏所創的先天八卦和六十四卦是只有符號而沒有文字的。周文王重新推演出后天八卦和后天六十四卦,并給六十四卦的每一卦撰寫了卦辭和爻辭,當然也有人說卦爻辭是周文王的四子周公旦所寫。
一卦之中,卦辭是最為重要的部分,是對該卦的整體含義、吉兇趨勢的說明。
比如《易經》的第一句話,是“乾,元亨利貞”。乾,是卦名;元亨利貞,就是卦辭。
除了卦辭,還有爻辭。爻辭揭示每一爻的吉兇悔吝和行動指引。
《易經》的每一卦都有一句卦辭和六爻的爻辭,而唯獨乾、坤兩卦分別多出“用九:見群龍無首,吉”和“用六:利永貞”這兩句。
為什么會有這兩句呢?使用大衍筮法占筮時,占筮者通過一系列復雜的操作,最終會得到一個代表爻的數字,這個數字只能是6、7、8、9中的一個。其中6、8為陰,7、9為陽,6、9為老陰和老陽,8、7為少陰和少陽。如果占筮時得到“六爻皆9”的乾卦或“六爻皆6”的坤卦時,就要參考“用九”或“用六”的爻辭,而非逐爻解讀。

繼續以乾卦舉例,乾卦的爻辭分別是:
初九:潛龍勿用。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上九:亢龍有悔。
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乾卦的爻辭是《易經》中最廣為人知的內容之一,其核心是通過“龍”的狀態變化,隱喻一個人在不同階段的處世之道。
這一卦的解讀,我就不獻丑了。如今網上解析眾多,既有易學高手的精妙見解,也有AI的深度分析,大家若有興趣,查閱起來十分方便。我這里呢,主要是借這一卦,認識一下其中的卦辭與爻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