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門前墳屋后水,家敗人亡子不歸”,俗語有道理嗎?
古人認為家居風水位置十分重要,那些用我們現代眼光來看有些荒誕的想法,支撐著他們渡過千年,對于某些事情是有忌諱的。
比如過于狹小空間不適合居住,蓋房子需的大氣,占地面積就算比較小也要盡量讓其方正。
北京傳統四合院即在四面分別建造房屋圍在一起形成“口”型,還分為二進院落、三進院落,方方正正意味著光明磊落。

而用現代科學解釋就是對稱美觀,中國人喜歡對稱美,而成雙成對有美好寓意,所以認為這樣的方正形狀房屋代表著性格坦坦蕩蕩。
實際上只是看起來更舒服,更符合古人審美,從而在上面加上各種美化的寓意。
另外,古代蓋房子坐北朝南,《周易》中記載“坐北朝南為尊”,帝王大多如此坐顯示尊貴地位。
但是從現代想法來看,是因為太陽東升西落朝南方向的房子采光好,春夏秋冬都能看到溫暖陽光,所以說有些俗語在古代被賦予神秘色彩。
其實都能用科學解釋,而“門前墳屋后水,家破人亡子不歸”也有依據可循。

房前墳
顧名思義是房子前面有墳墓,封建社會中非常注重身后事,死后靈魂會到另外一個世界,那里與人間相同又不同,看到墓葬文化中的一些事物可能會感嘆是“黃泉下的藝術”。
比如人去世之前要穿上相應衣服和鞋子,才能安全走過黃泉路,另外就是逢年過節要祭祀,燒紙錢供奉瓜果是對祖先的尊敬。

墳墓就是過世之人的家,但活著的人終歸還是對此有忌憚,會害怕會恐懼,所以房子前面有墳墓,若是自己家祖先的接受度高一些。
每個你害怕的鬼都是別人朝思暮想卻再也見不到的人,親人可能還好一些,如果是陌生人難免產生害怕心理。
俗話說:“開門見山”,變成“開門見墳”是不是莫名增添了一絲驚悚詭異感覺?

尤其古代并沒有高樓大廈,人口不太多交通不發達,大家住在村子里門口夜晚沒有電燈,只能通過蠟燭油燈照明。
這兩種物品光亮照不到太遠,出門一片黑漆漆,突然之間看見一座墳容易受到驚嚇,尤其是老人小孩心理素質弱,久而久之身心都會產生很大影響。
屋后水
前文中提到房屋最好朝向是坐北朝南采光好,而屋子后面就是北方,由于太陽東升西落北方成為“死角”陽光很少照射的到,這也是古代屋子后面常常長滿青苔植物的原因。

另外古人還流傳著“屋后不栽花”的歌謠,也是因為光照不充足花朵可能不燦爛。
若是在本身就陰暗潮濕的地方再加上水,就更潮濕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池塘,由于陽光不足照射不完全導致水汽聚集在房子周圍影響濕度。
對于房子本身的結構和建筑材料有一定影響,而且人長時間在潮濕環境中居住容易生病,最后一點是孩子,安全意識薄弱喜歡到處玩耍。

如果到屋子后面池塘玩耍不小心掉進去,大人們很少過去可能會釀成大禍。
“家敗人亡子不歸”也許就是這個意思,詞語中還是有夸大成分的但確實有一定道理。
基于此,古人建造房子基本上會挑選合適的地理位置,采光、交通以及周圍基礎設施(離集市遠近)都是重要因素。

那時候蓋一座房子可能會掉半生積蓄,所以更加慎重,從而衍生出這些俗語,雖不可全信,不過我們要相信科學,對于無稽之談的神鬼言論,還是敬而遠之的好。
參考文獻:
《中國墓葬史》《周易》《漢書·楚元王交附傳》《從古代墓葬文化看民俗遺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