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和頂樓我全都住過,有些話不吐不快,真實的感受才具有說服力
1樓和頂樓我全都住過,有些話不吐不快,真實的感受才具有說服力
“一樓潮得像地下室,頂樓熱得似蒸籠。”一句話,把兩邊都罵了,卻也是很多人看完房后的第一反應。
先說一樓。

早上推窗,對面大爺在遛彎,順便把你家客廳看了個全景。
陽光?

被前排樓擋得嚴嚴實實,白天也得開燈。
夏天更絕,蚊子組團開派對,紗窗一破,全家喂飽它們。
好處就一個:真·一步到家。

老人拄拐、小孩推車、買兩袋大米,直接進門,不用等電梯。
萬一火警,拔腿就跑,這點頂樓永遠羨慕不來。
再看頂樓。

視野確實爽,一眼望到城市天際線,曬被子不用搶天臺。
可太陽也盯上你了,空調一開就是一整天,電費像股票往上漲。

最怕下雨,墻皮先鼓包,接著滴答滴答,物業今天補、明天裂,循環往復。
電梯一罷工,等于住山頂,下班爬二十層,外賣員直接取消訂單。
2025年的新盤,說防水升級、隔熱加厚,聽著像安慰劑。

真到現場,敲敲墻角、摸摸天花板,比銷售嘴里那串術語靠譜。
電梯品牌也得問清楚,老小區三天兩頭罷工,新樓盤如果配的還是雜牌,頂樓秒變孤島。
預算緊的,一樓便宜一截,省下的錢能裝全套除濕機、防盜網、厚窗簾,也算把短板補齊。

追求“住得爽”的年輕人,頂樓貴就貴吧,記得先查十年內滲水記錄,再確認物業肯不肯掏錢大修。
不然哪天墻皮掉床上,再浪漫的星空也救不了心情。
一句話總結:家有老人,先保出入自由;自己年輕,再談詩和遠方。
樓層沒有絕對好壞,只有合不合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