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明朝抗倭名將陳璘故里——龍田村(圖文/黃玉美)

深入明朝抗倭名將陳璘故里——龍田村
圖文/黃玉美(廣東韶關)
2025年8月23日午后,由大學同學劉克先駕車,我攜文兵前往廣東省翁源縣城南約20千米的周陂鎮,探訪明朝抗倭名將陳璘故里——龍田村。我們的車剛駛入村東口,就被一塊“龍田城→”指示牌吸住。下車后,我們順著牌往前看,是一幢表里幾乎均荒蕪的圍樓。

圍樓坐東朝西,全卵石砌筑,配槍眼的角樓基本完好,泥磚筑墻卻損毀嚴重。正門額掛復制粗糙的“戶侯第”木匾(注:據明吳昭明等《五車霏玉·百官總稱》記載:“戶侯:百戶”);匾上方彩繪2對眉眼,頹色濃重,形容恐怖。內中廳木隔門額刻“光裕堂”,兩側配刻插花花瓶,整體已成雜物儲存室。威風凜凜屹立在圍頂的彩瓷獅,是圍樓最神氣物件,不知是否可護佑圍樓。文兵向一位從圍樓西南隅樓房聞聲走來的中年男子打聽有關圍樓的情況。對方自稱是陳璘的支系族人,以務農為業,心存田野,對他事態度漠然。經克先解釋,村民頗難為情地說,圍樓主人是清咸豐初年,龍田城人監生陳先,正六品千總。圍樓坐東朝西,東枕南北縱走,磅礴青云山(屬九連山余脈),西向平和的風車山,南、北分別傍江豐山和坤山。接著,中年男子說:“到屋下搞茶食。”克先回答:“打擾您了!”對方邊回答:“沒事,沒事。”邊領我們進屋。

稍坐定,經我們請求,主人拿出《廣東省翁源縣龍田城陳氏族譜》,讓我們查閱有關龍田城的信息。據《廣東省翁源縣龍田城陳氏族譜》記載,龍田城基祖陳萬三郎的祖父先在鴉鵲坪安居,沒過兩代,因翁源縣人蒙志昌造反,朝廷派兵剿殺,連年征戰事,當地人口銳減。明正統年間,翁源人口不足千口。為了加強對翁源的開發,明皇朝從福建省遷徙民眾入粵。因陳友諒之故,明正統二年(1437),萬三郎公舉族從汀州上杭鴉鵲坪遷到翁源龍仙后,并在法受公舉家共同努力下,轉遷龍田開基。到六世祖璘公,因受封“太子大保”,奉旨建造龍田城。……清道光二十年(1840),十四世祖監生陳楷與其子孫共建“善慶樓”(即“善慶堂”)。稍后,中年男子熱心領我們前往位于村東北部赤珠崗的祖墓。墓仰天海螺形,坐卯山酉向兼甲庚。墓碑中央刻“故始祖陳萬三郎公之墓”,配墓聯:“欽賜吾裔太保將,祖德永懷世澤長。”陳璘是龍田城的賜造者。據《廣東省翁源縣龍田城陳氏族譜》記載,陳璘,字朝爵,號龍崖,明嘉靖十一年(1532)正月二十七日酉時生……,都督、總兵、特進光祿大夫、太子太保。本林三子,元配許氏封一品夫人,四配黃氏,生七子:九經、九皋、九德、九相、九垓、九敘、九正。明萬歷五年(1577),陳璘從翁源縣龍田鋪舉遷東安縣,入籍南鄉大營(現云安縣六都鎮南鄉)。璘公卒于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五月,葬東安六都蓮花山。據喻政撰《陳大將軍傳》記載:“陳公,諱璘,字朝玉,號龍崖,翁源縣人。少倜儻,有大志,不事家人產。膂力絕倫,好任俠,結交多賢豪。相與談劍術,講韜略,盡得其秘。嘉靖壬戍,潮州賊張璉僭號,勢連江、閩,黨數萬,粵中大震。總督張公下令募驍勇諸兵法者,爵萬戸。公獻策軍門,鑿鑿中欵,張公奇之,即署把總領兵事。……遂計擒朝羲、朝敬,磔干市。時,南韶賊酋李富、卓文昌構亂,……(公)率兵直搗其窠,擒李富,復誅賊黨。……癸亥六月,翁源賊酋凌珠、官祖政等作亂,公計斬凌珠,連敗官祖政等,前后五捷。……英德賊會陳倫、李自政,河源賊酋胡琛等,偽稱‘紅頭將軍’,皆與官祖政合連營列柵,勢震南韶。公謀之,監司此眾寡不敵,當以計擒。……甲子三月,擒陳村賊酋吳志高等。七月,于坑頭截役官祖政,擒黃仁顯等。九月,于皮村擒李自政等。十月,又擒乳源賊首馮伍等,‘二源’賊悉平。

就年,授韶州所指揮僉事。乙丑三月,擒沙羅賊梁忠等。丙寅正月,守黃峒哨連,搗七窠,俘獲無算。八月,往西座,擒潘廷淸等。十月,往始興,與賊酋張韶南、黃士良鏖戰數十合,勝負未決。……隆慶丁卯二月,檄公守英德,剿淸遠賊賴性清等。七月,擒西山賊吳子和等。八月,擒賊首卓朝喜等。九月,擒大小羅山諸賊。十一月,與河源賊黃祖等戰于西座,敗之。戊辰九月,與羅山賊戰于焦崗,敗之。已已四月,與從化賊萬尚欽戰于畬坑,累敗之。……辛未九月,剿揭陽田心賊,勝之。十一月,剿普寧南陂賊,勝之。壬申二月,剿揭陽官嶺賊,勝之。閏二月,征饒平海賊劉田十等于黃芒,累勝之。十二月,從征歸善哨擒斬,俘獲獨多。朝廷有文綺之賜。萬歷癸酉,政恩陽井覈前功,進廣東都司。再賚白金。時,劇賊朱良寶糾衆數萬,橫行嶺東,竊據要害之地。……公率諸兵從西南入,朱良寶及妻子俱焚死,各賊潰亂。……侍御張公特薦三賚白金。乙亥五月,進肇慶游擊,再進參將。丙子四月,改高州四賽白金。……癸未二月,戍守浙。兵日久驕恣,公以法繩之。……甲申十二月,陞狼山副總兵。……癸已春,改授薊遼、保定、山東等處海防御倭副總兵。……乃以原官調瘴潮副總兵,又無何回衞。丙申,廣西岑溪徭賊跳梁,兩粵震動,開府陳公檄公于其家。公奮然如在事,任率其子九經,盡傾家産,自募驍勇,深入不毛,破鰻頭、孔殼等山,俘斬一百五十人。……本年二月,公奉命以原官克御倭總兵,改鎮水兵,白鴨祿以南,唯公……所領樓船,咸以‘忠心報國’旌其上。……露梁舳舮數十里,公令諸將卒五鼓御枚以進,遇敵則舉燈籠為號,譽響則戰。……戡科楊公敘公功第一,其略曰:‘陳璘報國,誓捐七尺,摧鋒力敵萬人,有攻打倭巢及蕩滅援倭,血戰無慮。數十番,而露梁、昆易、昌善之役,從昏逮明,連晝復夜,毀舟七八百只,斬弱二萬余名,石曼函、首正成等就俘。天日為昏,海波盡赤,史冊所載未能或加。’已亥,公以原官掛印,總廣西兵,未至。

鎮復以原官,鎮潮廣、偏橋等處提督漠上官兵。本年以題,覆朝鮮功實,授都督,同知蔭一子本衡指揮僉事,世襲欽賞金帛有差。……庚子春,公督兵由白坭進酋業,褫魄于先聲,大以金錢餌群獒,令死攄檢。……辛丑春,公由五開以征,播之師討之……苗首吳國佐、楊永祿相繼就擒,斬獲三千余級。壬寅,公以原官鎮守貴州。該撫按會題調集漢上官兵,雕剿羅海偏坡三十八寨叛苗,以次蕩平,苗巒畏嚴。……諸凡可得為者,罔不以身勞之。甲辰,以播楚功并敘,晉公左都督,特進光錄大夫大王父,而下加贈如公,官蔭一子,世襲本衛指揮使,欽賞金帛有奇。三十四年,陞調廣東總兵官。三十五年五月,而將星告隕矣。九月贈太子太保,蔭一子,本衞世襲百戸。三十七年,奉旨準照例與祭六壇,遺官論祭,造葬。”據《明史·陳璘傳》和《東安縣志·太保陳龍崖公傳》等史籍記載,“露梁海戰”:明萬歷二十六年(1598)十一月十九日,陳璘統帥中朝聯軍水師在露梁海域開展激戰,毀倭船七八百艘,斬溺倭兵兩萬余人,擊殺倭寇首領石曼子,生擒倭帥平正成、平正秀,取得該海戰大捷。朝鮮在璘滅倭寇的皇朝里(今德松里)建“陳璘別廟”,并畫像賦詩,欽揚其功績。據《明史》記載:“(璘)播州之役,諸將用命,合八道師。歷時五月,僅乃克之,可謂勞矣。”

據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翁源縣志·人物志·一名賢》記載:“陳璘,嘉靖四十年,潮州賊張璉作亂,勢連江、閩。璘獻策軍門,張公奇之。隨領兵事,平翁源、乳源、英徳、河源諸賊,大征羅旁隅,建一州二縣,剿石牛、寧水賊,征廣西岑溪傜賊。援朝鮮,戰錦山,生禽賊首平秀政、倭帥平正成等,斬獲倭酋石曼子等,征播州,奪出楊應龍尸,生擒酋子楊朝棟等,累官左都督,特進光祿大夫,卒贈太子太保,諭祭造墓,詳見后傳,奉祀東安名宦祠。”陳璘善詩,有“幼習干戈未學詩,三公何必苦留題?絕發結繩拉戰馬,拆袍抽線補軍旗。江南美景君曾志,塞北風寒我獨知。胡夷百萬臨城下,為何不去吟首詩?”陳璘后裔遍布羅定、云浮、郁南、信宜、廣西、四川等地,孫陳泳溸于明末遷至朝鮮皇朝里。韓都督第十五代孫炯錫與其他后裔捐建陳璘公祠,配對聯:“恢復三羅功一等,勞勛兩月響千秋”。

陳龍崖題詩、官場斗詩、白沙塘傳說、火燒茅棚、智殲魚窩王、獻蚊求帳、智殲余倭王等民間傳說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隨后,我們前往尋找龍田城故址,向在路邊小店“筑長城”的老人說明來意,并打聽龍田城所在位置。其中一位老人略顯不耐煩地移出一張凳子請克先坐,并邊抽出《廣東省翁源縣龍田城陳氏族譜》邊說:“龍田城在‘文革’破‘四舊’的時就拆掉了,巨大的石板用來筑水溝、鋪路。”我們告別了繼續聚精會神“修長城”的老人,按指示牌方向尋找龍田城故址。曾經皇恩浩蕩的龍田城,原址已新建安公祠,地處四面被秀麗的群巒圍攏的山間盆地腹部,傍青云山,南枕新豐黃磜,西以集義、高一村為鄰,北毗光明、昆山村,依然坐南朝北,坦然面對蜿蜒湛綠,脈絡鱗聚的山巒,背枕重重圍箍的群丘,頭頂藍天白云,基筑肥腴厚土。據《廣東省翁源縣龍田城陳氏族譜·龍田城的興與失》記載,翁源縣周陂鎮龍田城,是明神宗萬歷皇帝給萬三郎公后裔第六世陳璘公論功行賞,官至左都督將軍(正一品),特進光祿大夫,封贈‘太子太保’,并恩準陳璘故鄉,廣東省翁源縣龍田鋪于明萬歷三十七年(1609)建造的“龍田城”,又名“永安城”。龍田城呈半圓形,人稱‘眠牛形’。城長約二里,城墻底寬約9米,頂寬約5米,城墻根基深約5米,地面高約10米,城墻上兩邊筑垛堞,中間留路,可跑馬。城周圍建有門樓兩座,一座叫東城門,另一座叫南城門。城門是用打磨光滑青麻石拱成。

城內建有‘文昌樓’‘昆星樓’‘太保祖祠’‘太保祠’等。太保祠內中堂掛有匾額,柱兩旁雕有欽賜對聯:‘辟土開疆,功蓋古今人第一;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祖牌上刻有:玉星公(璘祖父)贈特進光祿大夫,本林公(璘父)贈特進光祿大夫,許氏(璘妻)封一品夫人。城內房屋建有五列十二排,數百間,居住人群是明、清、民國時期萬三郎后裔第七世至第十六世子孫。清、民國期間城內居住的人群陸續遷居城外。十八世陳建聰題安公祠:“月池如鏡照靈臺,日日祠門為客開;赤子頻頻來叩拜,山村有幸育英才。”擺放在宗祠兩側的一系列石柱礎,與門聯:“碧水歸堂開旺族,群山獻瑞拱盤龍。”橫額“安公祠 陳璘故居”“盤龍圍”有鮮明的反差。這方曾誕生過對朝廷赤膽忠心,在沙場叱咤風云,令倭寇聞風喪膽,千古豪杰的寶地,早已和光同塵,與世無爭。在返周陂途中,我們參觀了雁鷹石陳氏宗祠。據有關資料介紹,雁鷹石陳氏宗祠位于龍田城出口處有塊形似雁鷹的石頭東北面,民國二十一年(1932),由翁源民國政府縣長陳定策和曾任翁源縣聯團團總陳子巽及接任民選縣長兼縣聯團團總陳步謙等人,倡議并發動八縣宗親(含翁源、英德、新豐、連平、清遠、佛岡、曲江及江西一縣籍陳姓伙夫)捐建,總面闊19.6米,總進深29.6米,面積約2000 平方米,三進五開間中西合璧式,配對聯:“星聚雁鷹石,地接龍田城”。懸山頂,面鋪小板瓦,門樓砂灰、磚石砌結,一至三進房屋土坯磚砌結墻體;正立面為牌坊造型,中間設一掛鐘,鐘上雕展翅雄鷹,兩邊塑麒麟獅象,虎豹龍鳳,繪山水人物圖,通高8.6米。門后設木制屏風,屏風后兩堂中間置天井,左右山墻。廂房上筑閣樓。二進中央置陳璘塑像。三進安置神龕和祖牌。

民國二十七年(1938)十月,翁源縣立中學由三華搬遷至此,廣東省青年抗日先鋒隊在此組建中共翁源縣第一個特別支部,次年,中共翁源縣委亦在此誕生,并設縣委機關和省委派來“抗日先鋒隊”駐地。民國二十九年(1940),國民黨第十二集團軍司令余漢謀專程到陳氏宗祠祭奠并撰對聯:“專征伐以討倭夷,遼海建奇功,民族英雄名不朽;聞鼓鼙而思將相,國人崇祀典,大明太保廟長興。”“抗倭名將,民族英雄,文韜武略安邦國;都督總兵,大明太保,勞苦功高蓋古今。”現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翁源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韶關市中共黨史教育基地。無情的時光早已把龍田城的輝煌歷史帶到九霄云外,而民族英雄陳璘的事跡卻永遠銘記在人們心中,將激勵后輩報效祖國的雄心壯志。
二〇二五年八月

黃玉美:廣東仁化人,1962年生,畢業于華師大地理系,廣東北江中學地理高級教師,南粵古驛道撰稿人,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會員、中國民協會員,市作協會員。從事韶關田野調查20多年,走訪近500座古村落,整理300萬字資料,6萬張照片。在《中地參》《地理教學》《地理教育》《中國教育報》《中國電化教育》《廣東電教》《中國環境報》《環境》《珠江環境報》《韶關日報》《韶關教研》《韶關成人教育》《天南》《南葉》《廣州日報》《韶關調研》等發表論文近100篇,多篇獲“探索杯”一等獎,《游歷資源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巧用》獲特等獎。輔導學生參加10次創新大賽,多人次獲市級以上獎,一人獲丁穎創新獎。參編《高中地理導讀與測試》《中學地理教研論叢》等;長期從事韶關民間文化田野調查,出版《韶關族譜家訓家規集萃》(暨南大學出版社)、《韶關客家宗祠》《韶關古村落概覽》(廣東人民出版社),韶關市哲學社會科學基地課題《韶關鄉村古建筑研究》于2023年結題,獲良好等級,主編《仁化縣情》,編寫《韶關人文地理》(校本課程)在《天南》《南葉》《廣州日報》《韶關調研》《韶關日報》《環球客家》《客家研究輯刊》報刊及“南粵古驛道網”“文化韶關”“韶關旅游”等網站發表近2000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