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川文史」中梁山探奇
中梁山不是一座山,是一道梁。

中梁山南起岷縣馬塢鎮(zhèn)上九莊村,北止武山縣四門鎮(zhèn)候堡村,東西介于四溝、楊家河與馬塢河之間,南寬北窄,跨馬塢、沿安、楊河、四門四鄉(xiāng)鎮(zhèn),是一條狹長的平坦山梁。主峰竹家山,古名箭桿山,在縣南70里,有石洞深阻,人不敢入。

《霧繞中梁山》渭川文化系列叢書編輯組攝
中梁山雖然只是一道梁,但比周圍的任何一座山都有勢。中梁山南接秦嶺,東侍云霧,西立太皇,群峰拱衛(wèi)。東面的四溝、楊家河與西面的馬塢河順中梁兩側(cè),淙淙潺潺,由南向北,緩緩而流,在北腳前的候堡村相匯,合成大南河,又緩緩北流,注入渭河。山環(huán)水繞,龍守虎衛(wèi),地利占盡,踞臥盆中,中梁山是一條頗具王者之風(fēng)的山梁。

薛飛攝
中梁山由南向北分為后梁、中梁、前梁。后梁上的紅土坡梁有萬畝生態(tài)松樹林,深處樹木參天,淺處灌木葳蕤。春天潤澤明朗,山花爛漫;夏日蔚然深秀,清幽如黛;秋來飛紅流紫,層林盡染;冬至冰封雪飄,銀裝素裹,一年四季皆有勝景可觀。

中梁山前梁

中梁山上的落葉松

中梁山上的丁香花

《中梁油菜花》

中梁狀如掌心,寬闊平緩,山塬如波浪起起伏伏。每座塬上都雄踞著古堡,軍民村堡子、閆山村堡子、牛山泰山廟堡子、西山村堡子、范家山古城遺址與趙家山的毛娥刺,遙遙相望,六線連珠,如古代留下的烽火臺,共同形成“五堡一刺一照碑”的獨(dú)特景觀。

中梁山古堡

中梁山殘堡

照碑粱在中梁坪道村莊頂?shù)臈钺汗纷髠?cè)。這里原先立有兩塊石碑,一碑為“大清功德碑”,一碑為“皇清墓碑”。功德碑被人損壞,殘碑遺留在坪道楊家上莊倒柳樹下。墓碑仍在,石質(zhì),半人高,灰黑色。碑首為“皇清墓碑,丙山壬向”,碑字核桃大小,歷歷可辨。上面記述的清朝嘉靖年間,坪道楊家?guī)纵呏谐隽藯钆嘣钆嗷顮幮闳齻€監(jiān)生,后又在孫輩中出了九個監(jiān)生的顯赫事跡。這十二個人的名字,都刻在碑上。立碑時間是“道光辛丑仲秋月”。一時之間,楊家聲名大噪,方圓百里無有不知者。楊家為了記功載德,立了功德碑,感恩祖先庇佑,立了墓碑,“接于目而醒于心”。鄉(xiāng)民傳說,孫輩中的九個監(jiān)生中有幾個是楊氏出錢捐的。站在碑前,東觀云霧日出,正赤如丹,西攬?zhí)氏﹃枺氏妓茻煟擞^其景,碑照四方,所以后人把這個地方稱為“照碑梁”。

毛娥刺位于中梁村趙家山自然村,圓圓的土丘如一個巨大的墳堆,上面長著一叢毛娥刺,枝干灰黑,枝柯交錯,粗者可做鐮刀把,細(xì)者指頭粗細(xì),遍布綠苔,狀如龍筋。葉子細(xì)碎翠綠,葉尖長著毛刺。密密麻麻的枝干與葉子嚴(yán)嚴(yán)實(shí)實(shí)覆滿整個土丘,遠(yuǎn)遠(yuǎn)望去如一頂圓圓的傘蓋,一朵盛開的青蓮,十分顯眼。毛娥刺兩側(cè)長著兩棵石棗樹,四周圍著一圈一圈梯田。傳聞秦末漢初,有個奇人,姓毛名娥,在此建宅隱居,一日皇帝狩獵迷路,向毛娥問路。毛娥識得皇帝身份,故意語無倫次裝瘋賣傻,不料被皇帝識破,道聲:“真山人也!”毛娥慌忙叩拜謝恩,之后飄然而去。從此毛娥就改稱“真山人”,幫助村民做了許多好事后神秘失蹤。村民將毛娥遺留下的一根拐杖掩埋于此,后來長成了毛娥刺。毛娥刺西面有兩眼清泉,泉水清澈,村民說毛娥刺是龍頭,清泉是兩只龍眼,取名為龍眼泉。據(jù)傳以前每逢暴雨過后,毛娥刺周圍會有狗牙珠古與陶罐碎片、方磚出現(xiàn)。經(jīng)考,狗牙珠是秦漢時期的貨幣。

泰山廟古堡坐落在牛山村陰坡莊莊頂?shù)母呱骄咨希瑬|懷牛山,西攜莊科,南望閆山,北攜安子、水溝。堡內(nèi)東北方建有一座泰山廟,廟宇前有五棵古松,直戳云端。軍民古堡位于軍民村靠北面一座獨(dú)立山頭上,堡墻高三丈二尺,墻厚三尺三,建于清乾隆年間。當(dāng)?shù)卮迕駛髡f,古堡周圍良田百畝原是軍墾之地,為了預(yù)防匪患,修建了此堡。天水郡府派出一支軍隊(duì)圍剿土匪,與當(dāng)?shù)卮迕窆餐较⒘朔嘶迹婈?duì)為了減輕村民負(fù)擔(dān),開墾種地,將本村取名“軍家灣”,上世紀(jì)七十年代,更名為“軍民村”。閆山村古堡位于閆山村東,西山村西山頂,呈橢圓形,遠(yuǎn)望如冠,與泰山廟古堡,清涼寺古堡及西山范山堡子隔山呼應(yīng)。該堡始建于明朝崇禎末年,據(jù)說是用蒸熟的土筑成,在民國時期抵御匪患中發(fā)揮過重要作用。

范家山遺址位于范家山村北面山體最高點(diǎn),面積約六萬平方米。主要分布于南北兩個饅頭狀的山包之上,南部山包為古城遺址,古城墻體為三層,各高5-7米,圍有壕溝。最南有一城門遺址。遺址中暴露有豐富灰層,有陶片、瓦片、磚塊、燈等遺物。南北山包之間的山溝,當(dāng)?shù)厝朔Q作“壕”。北部山包當(dāng)?shù)厝朔Q作“壕頭起”,為古戰(zhàn)場遺址,中間有跑馬場,可能是軍隊(duì)駐防演練的地方。《武山縣志》(陜西人民出版社)記載,范家山遺址為周代文化遺存。古遺址目前保存較好,有村民的農(nóng)田。該遺址為研究交流當(dāng)?shù)刂艽幕愋汀⑻卣骶哂休^重要的價值。站在范家山遺址上,目光拂過地頭散落的殘磚斷瓦,思緒跨越時間的維度,重回到兩千多年前的大周王朝。在腳下的這片土地上,牧馬的秦非子后人與戎族土著在金戈鐵馬血雨腥風(fēng)的洗禮中不斷碰撞、沖突、融合,一步一步,從游牧狩獵的原始蠻荒部落走向刀耕火種筑城合居的農(nóng)耕時代。范家山遺址是我們的豲戎先祖從三千年前的歲月風(fēng)塵中投來的一束文明之光。

中梁山“壕頭起”
相傳東漢光武帝劉秀與東漢中興名將、云臺二十八將之一的馬武曾在此地駐過軍,劉秀帶兵統(tǒng)一了天下,只有隴右的隗囂與巴蜀的公孫述二人各自稱帝。劉秀重筑范家城,住甕城子,兵將住外城。城西北有堡子灘、馬行子、壕頭起,山腰有三道戰(zhàn)壕,周邊是石屲崖,壁立千仞,極為險要。城西南有麻子梁,為鑄銅錢之地。東西有楊家河與馬塢河。劉秀據(jù)此秦隴咽喉、巴蜀鎖鑰、屯戍要寨之地,固若金湯,既可取隴右,又可進(jìn)四川。中梁山上,從古至今還傳唱著這樣一首山歌:“馬武哥哥的好心腸,羊肚手巾包冰糖。冰糖放在枕頭上,瞅著冰糖哭一場……”民間傳言,馬武曾占據(jù)過中梁山,人稱“馬武大王”,前人有詩為證:“馬武銚期雙救駕,劉秀四川走洛陽。城壕筑在馬武梁,城南瞭望分水嶺。”上世紀(jì)八十年代修建楊岷公路時,在坪道村附近挖到一個高深各一人的土窯,里面有金銀元寶等物。鄉(xiāng)民傳言,這是“馬武金庫”。歷史上,馬武應(yīng)該兩次到過武山,《后漢書·卷二十二·列傳第十二》記載:“建武六年夏,與建威大將軍耿弇西擊隗囂,漢軍不利,引軍下隴。”“落門西漢坪,勝跡隗囂宮。”當(dāng)時隗囂割據(jù)天水,在距離中梁山北面的洛門西漢坪建有隗囂避暑行宮。建武二十五年,西羌侵犯隴右,朝廷拜馬武為捕虜將軍,大破羌兵。馬武占據(jù)中梁山是在跟隨劉秀西擊隗囂時還是在破西羌時,有待考證。

《糧倉膏地》
范家山遺址壕頭起向北,山梁驟縮,成一條龍脊梁骨,狹窄陡峭,蜿蜒向北,為前梁。前梁北端鼻梁上,坐落著一座古堡,如一枚大印,穩(wěn)穩(wěn)當(dāng)當(dāng)鎮(zhèn)坐中梁山,鎮(zhèn)著腳下兩河交匯濺起的驚濤駭浪,更鎮(zhèn)著“一夫當(dāng)關(guān),萬夫莫開”的侯堡隘口。這里原先是三國勇將龐德的馬廄,諸葛亮北伐時,龐氏后人怕受牽連,改稱孫姓,在此修筑土堡,因魏文帝曹丕封龐德為壯候,由此命名“侯堡”。上千年的歲月更迭中,龐氏族人在堡中繁衍生息,躲亂避禍。

《十里丁香》
前梁兩側(cè)裙裾是陡峭的山林,林中生長著許多丁香。四五月間,滿坡的丁香花一齊盛開,山谷間彌漫著紫色的丁香花,“十里丁香”是中梁山呈現(xiàn)給路人賞心悅目的一景。順著十里丁香的楊家河,有一條道路,是著名的祁山古道北秦嶺段中的陽溪支道。這條道路北起洛門鎮(zhèn),南溯渭河支流大南河而上,經(jīng)郭槐、四門至楊河,在楊河?xùn)|南翻越白草山,順固城河南下,至禮縣縣城。“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紫色的丁香花開放的時候,諸葛亮與姜維正懷揣著“北定中原”的偉大理想,率領(lǐng)蜀漢將士從這條道上走過。

陽溪支道還是連接隴蜀古道祁山道和絲綢之路東段南道的重要樞紐,這條道從侯堡上山,沿前梁脊梁骨至中梁,可行馬車,路上密密匝匝疊壘著的無數(shù)的腳印、馬蹄、車轍,從遙遠(yuǎn)的古代開始,不僅實(shí)實(shí)在在連接著隴中與蜀中的柴米油鹽,還實(shí)實(shí)在在維系著大明王朝的江山命脈,是一條古老的“茶馬古道”。南來北往的客商,趕著騾子、馬匹,馱著食鹽、茶葉、瓷器、絲綢、遠(yuǎn)方,操著南腔北調(diào),說著天南海北的逸聞趣事,聞著十里丁香,順著山脊梁骨,走向南,走向北,向萬家煙火。中梁山腳下的楊河鎮(zhèn),是當(dāng)時茶馬古道上的重要驛站,有明代官方所立的《茶院禁約》石碑,碑文曰:“示禁,一應(yīng)茶貨諸商,敢有違禁(從)行,悉尊憲約。車騾入官,人犯枷罪,無論南北有獲,一體根究連坐。以后敢有假稱妨耕告開禁閉者,即以通番論罪。”“以茶馭番”是大明政府順著中梁山套在西北諸郡頭上的一根無形鎖鏈。上世紀(jì)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中梁山上的這條路是通往楊河、馬塢的汽車路,所以中梁山又叫“馬塢梁”。

古茶馬道


《茶院禁約》碑

中梁山上厚重的歷史源自于山上優(yōu)渥的環(huán)境,這里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光照充足,自古是糧倉膏地。一圈一圈順著山塬起伏的梯田中藏著無數(shù)的沃土。“中梁山的洋芋能將肚子混飽”,據(jù)當(dāng)?shù)卮迕裰v,上世紀(jì)五十年代末,曾有人從甘谷金川搬上了中梁山。所以,無論周朝先民筑城而居、劉秀馬武在此駐軍,還是坪道楊家出錢捐監(jiān)生,都賴于中梁山的倉廩之實(shí)。今天,中梁山上種植的農(nóng)作物仍以小麥、油菜、洋芋為主,經(jīng)濟(jì)作有當(dāng)歸、黨參、黃芪、柴胡及架豆。充沛的陽光灑在肥沃的土壤上,孕育出中梁山品質(zhì)優(yōu)良的中藥材,尤其當(dāng)歸,與岷縣所產(chǎn)的“岷歸”相差無二,深受收購商的青睞。地膜種植的豆角更是色美產(chǎn)豐,身長過尺,中梁山已成為縣內(nèi)架豆主產(chǎn)區(qū)之一,在中梁山上建有架豆收購農(nóng)貿(mào)市場。

中梁山上的藥材

春登中梁,油菜花海推波涌浪,小麥堆錦疊繡,地膜銀光閃爍……“中梁春曉”是中梁山最為美麗動人接地氣的景觀。




《中梁春曉》渭川文化系列叢書編輯組考察掠影




中梁山自然風(fēng)光組圖

《云蒸中梁》薛飛攝

《中梁村落》渭川文化系列叢書編輯組攝

中梁山觀麥山

中梁山前梁

中梁山觀夏莊

中梁山上觀云霧

中梁梯田

云霧中梁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