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四合院,您知道什么是四合院嗎?(最全圖解)
圖解四合院
① 首先是來說是大門
,他可以說是舊社會的有錢人家地位的象征。
② 進大門之后后會看到第一道院子,南面有一排坐南朝北的房屋,叫做 倒座房,通常作為賓客居住、書塾、男仆人居住或雜間。
③ 自此我們向前,經過 二道門(或為屏門,或為垂花門)進入到了正院。可以說這二道門是四合院中裝飾得最華麗的一道門,也是由外院進到正院的分界門。
④ 在 正院,我們可以看到小巧的垂花門和它前面配置的荷花缸、盆花等,構成了一幅有趣的庭院圖景。
⑤在正院中,北房南向是 正房,房屋的開間進深都較大,臺基較高,多為家中長輩、高堂、賓客居住。
⑥ 東廂房開間進深較小,臺基也較矮,常為家中的長子居住。
⑦ 西廂房開間進深較小,臺基也較矮,常為家中次子居住。
⑧ 過了正房后,就是 后院,這又是一層院落,有一排坐北朝南的較為矮小的房屋,叫做后罩房,多為女傭人或者是家中的女眷居住,或為庫房、雜間。
四合院的院落布局
我們所熟知的四合院是以正房、東西廂房、倒座房、后罩房圍繞中間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傳統住宅的統稱。在中國民居中可以說得上是歷史最悠久,分布最廣泛,也是漢族民居形式的典型。其歷史已有三千多年,商周時期,形式就已初具規模。四合院的大體分布為大門、第一進院、大堂、第二進院、書屋、住宅等,兩側有廂房。各房有走廊,隔扇門相連接。對地標所存民居的了解,必將使民居的文化弘揚并發展下去。
大門
大門又稱宅門,是住宅的出口,是宅院的門面。中國歷來很重視宅院的大門。歷代統治者都把門堂制度看成封建登基制度的重要內容,不管是從規模、形式、裝修色彩、建筑材料上面來說,都有著森嚴的等級。

影壁
影壁是設在四合院宅門內外的裝飾墻面。他的作用在于遮擋宅門內外雜亂呆板的墻面和景物。美化宅門出入口的環境,使人們在進入宅門時,迎面首先看到的是壘砌考究、雕刻精美的畫面和鑲刻在上面的吉祥頌語,從而獲得視覺和心靈上的良好感受。

倒座房
倒座房作為臨街建筑,它屬于外宅,在諸房中地位不是很重要,是相對獨立的外宅,宅門的柱子一般要比倒座房的柱子高出半尺或一尺,他的屋架形式也是根據宅門的形式等級而定的。

垂花門
垂花門又稱二門,開在內外院之間的隔墻上,位于院落的中軸線上。舊時說的大戶人家的閨女“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就是指不邁垂花門。垂花門的外檐柱不是從地上立起的,而是懸在中柱的橫木上,稱為垂柱,垂柱的下端有一垂珠,通常彩繪為花瓣的形式,因此稱為垂花門。垂花門是四合院中裝飾富麗的建筑。

抄手游廊
游廊的構造比較精巧,一般是用綠色的梅花柱,將上面做成倒掛楣子、花牙子雀替;下面設置坐凳欄桿;屋頂再鋪小筒瓦。廊的占地面積不大,高低尺度近人,色彩古典優美,跟四合院的整體建筑能夠形成高低、大小、虛實的對比。

抄手游廊一般都成曲尺形,與東西廂房,和垂花門連接,將內宅串聯成了一個整體。因此,游廊不僅有通行的功能,還豐富了內宅建筑的層次和空間。
無論是景色宜人的春天,還是秋高氣爽的金秋,都可以在廊中欣賞庭院,體驗移步換景的中式建筑之美;而在烈日炎炎的夏日,或是雪花紛飛的冬日,走在游廊中又可以減少日曬雨淋帶來的不便。
正房
京四合院的正房一般是面闊三間或者五間,它是四合院中最主要的建筑,進深方向經常采用七檁構架,也就是安排七根檁條,前后共四排柱子,兩面都設有外廊,顯得寬敞明亮。 一些小四合院的正房可以只設前廊或者前后都不設廊子。由于正房是整個住宅中等級最高的建筑,其屋頂不但要高出廂房、耳房一大截,而且有時還帶有屋脊,更顯得比其他的卷棚屋頂高大許多。

正房的明間(即中間一間)稱為堂屋,三開間的正房堂屋兩側是臥室和書房,通常在明間正中排放一個八仙桌,桌子兩旁設兩把椅子,在墻上掛著一幅畫和兩副條幅,或掛四幅中堂畫。次間或者稍間用作主人的臥室。北京冬季寒冷,臥室中經常設有炕。這些炕都緊靠前檻墻或者后檐墻,下面挖有坑洞與外面相連,冷天時可以在外面添柴燒火,把炕燒熱。

廂房
廂房大多是三間,比正房要矮一些。多數廂房帶有前廊而不設后廊,這樣有可能出現前檐低而后檐高的現象,工匠把這種樣式叫“撅尾巴房”。當然,只要對梁架略做調整,使得兩面的屋檐高度一致,也可以避免“撅尾巴”。一些小四合院也可以不設廊子。

耳房
正房兩側的兩間房間高度低于堂屋,且布局頗似人的雙耳,故而被稱作耳房。如果院子狹長,廂房通常也會有耳房,通常是平頂的,因此廂房的耳房被稱為盝頂。

后罩房
后罩房是四合院最后一排房,它的地位與倒座房相似,也是前檐朝向院內,后檐墻臨街,區別在于其位置在整個四合院的后側,方向正好與倒座房相反。后罩房屬于后院,比倒座房所在的前院要私密得多,朝向也好,一般由家中的女眷或未出嫁的女子居住,也經常用作傭人房或其他輔助用房。
王府以及少數大宅子將后照房建成兩層樓的形式,又叫“后罩樓”。

希望小編的這篇文章可以讓各位朋友多了解一下四合院,更加喜歡四合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