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習俗」——燒落床衣及其他
昨天頭條一則自媒體新聞,有好事者在我大閔行一小區內拍到幾張照片,說“上海市閔行區一小區內有人在焚尸”。這個用腳趾頭都可以想的,在堂堂的國際大都市,怎么可能這樣明目張膽地焚燒尸體呢?
照片來自昨日網絡
其實,這小區是一動遷戶安置小區,居民大多是本地人,還保留著閔行本地人家人死后有“燒落床衣”等的習俗。
按照舊時本地習俗,老人斷氣后,其兒子、兒媳得馬上給老人在自家大門口燒一身“布衫褲子”,防止老人光著身子去見閻王。
燒“落床衣”時,先在地上用磚和木爿、稻草鋪一張“床”,然后在“床”上把帽子、襯衣、襯褲(長褲)、襪子、鞋子等撘成一個人形狀,帽子放在靠北位置,鞋子放在靠南位置,上面再蓋上被子。然后“床”周圍用石灰撒一個圈 ,石灰圈邊上燒幾張錫箔。當點火焚燒時,婦人們開始有韻有腔地哭親娘(爺)。
照片來自昨日網絡
本地習俗中,人死后除“燒落床衣”外,還有“送行(本地音念han)衣”。也是焚燒死者遺物。“送行衣”的排場要大了,如同出殯。
“送行衣”是大殮這天進行的,一般是死者家人請宅上幾個幫手,在附近田野里看好風水,找一塊相對開闊地,把死者生前睡的床以及用過的被子、褥子、枕頭、箱子(里面都是死者生前穿過的衣服褲子等,箱子里有一張用紅紙寫的焚燒物品的清單,箱子外面貼上封條),還有一把竹椅、一把油布傘、一根拐杖及一根竹扁擔、一雙草鞋、一個小包裹等放好。褥子、被子、枕頭等要鋪在床上,被子底下放上幾扎成捆的錫箔。床底下及周圍堆放柴爿稻草之類的易燃物。
等這些準備就緒,死者的兒子、兒媳、女兒、女婿以及至親小輩們,人手一支香,頭頂白布,與其他親朋好友一起,在吹鼓手的引導下,浩浩蕩蕩朝焚燒場地一路哭去。到了后,由死者老人的兒子用石灰在焚燒點周圍劃個圈,邊上撒上若干堆錫箔,然后用腳在被子上踩幾個腳印,意思是“蓋章”,別人不能拿走。這時三個“高升”騰空而起,焚燒開始,參加活動的親朋好友圍繞火堆兜三圈,然后把手中的香扔進火堆,再向火堆鞠躬致敬,“送行衣”結束。
現在本地人都城市化住上居民小區了,要在周邊尋找這樣的焚燒點很難了,因此,有些小區的居委會、物業管理中心(主要是動遷房小區)尊重習俗,開辟一個相對旯旮的地方作為喪家“送行衣”地方。
照片來自昨日網絡
還有“五七”燒死者遺物的習俗。就是死者“五七”這天,舊時除了嫁出的女兒“燒祭桌”、請吹打、造渡橋、念經以外,把死者生前的所有衣物燒掉,叫“送庫囤”。就是用稻草編成的大筐,里面放上九斤九兩重的錫箔元寶與遺物(衣物)一起燒掉。現在有人家還一起燒紙別墅、紙轎車等。
從新聞提供的照片來看,這是喪家在為死者燒“落床衣”。正是用衣物帽子搭成一個人形,因此被不明本地習俗的人誤認為是在焚尸。
年夜屁眼頭,說這不吉利的話題,罪過!罪過!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