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初二三不做,冬來事順人安康”,明日十月初二,哪3不做?
十月初二,農(nóng)歷,這個日子在老百姓嘴里絕非尋常。你要問這一天到底有啥說法,長輩會一臉神秘告訴你:“今天不屠宰,不說喪氣話,也別穿素衣。”你可能納悶,這么多講究,圖個啥?偏偏,這背后不是哪個大仙顯靈,也不是單純哪門子風水作怪,而是因為古人的“皇帝過生日”,把這一天過成了全國都得跟著開心的日子。這事兒,聽著離今人有點遠,其實一點都不淡薄。

說起來,延慶節(jié)這名字聽上去挺文雅,其實說白了,就是唐懿宗的生日。真要往前翻,比唐朝還早的節(jié)日多得是,但這延慶節(jié)算是帝王生日被“正兒八經(jīng)”熱鬧起來的一撥:官員百姓不分貴賤都要跟著一起熱鬧。歷史里頭的那些帝王,總覺得自己出生那天得天下共歡。咱小時候家里老人也都講過:帝王的生日,講究一個“誕節(jié)”,全京都都要“普天同慶”。
其實啊,皇帝們過生日,在古代就是件大事。唐代那些宮里貴人,遇上中宗皇帝生日,宮里頭能辦個降誕宴。所謂降誕宴,可不只是皇帝自個樂呵,更得帶著群臣貴胄一起聯(lián)句作詩、對酒當歌。誰能想到,一頓飯能吃出詩意,大臣得把最有才華的句子獻給皇帝。寫詩吃飯兩不誤,整個禁苑、甚至宮外的文人氣氛都被帶起來了。有年唐玄宗壽辰,百官都聚到花萼樓下,光是宴席就大張旗鼓,外頭的官員還得備上貢禮,有金鏡有珍玩,儼然把皇帝生日過成了全民節(jié)。不夸張地說,啥官員都盼著這天能休假,三天假期不算短,吃喝玩樂一通到底,有的地方還專門立了規(guī)矩,每年都得照著來。

有意思的是,到清朝,這一套又更講究了。皇帝過生日,直接叫“萬壽節(jié)”,聽著就比唐朝來頭大些。萬壽無疆,吉祥到骨子里。別忘了,這一天,朝野上下得齊齊賀壽,甚至放出“天下大赦”的重磅消息——你犯點小事,趕上皇帝過生日,說不定還能沾點光,得到赦免。老百姓那是盼著“普天同慶”,一口氣松幾天,做生意的也不愁錢袋子鼓鼓囊囊。民間講究也就多起來了:誰家敢殺雞宰羊,那是要挨罵的,說你破壞吉日的和氣;誰嘴碎敢聊喪氣,一準被親戚鄰居敲打,說你犯了忌諱;至于穿衣,還就講究鮮亮,哪怕窮點,都得找塊紅襖裹身,圖個喜慶。
說到這兒,也該聊點閑話。小時候我家后院就有一位老奶奶,見著十月初二,就跟大家念叨:“今天別干傻事,連貓都不能捉。”有人問她為啥,她眨眨眼說:“皇帝生日是祥日,哪敢招惹邪氣?”聽著挺玄乎,可苦日子里,鄉(xiāng)里鄉(xiāng)親圖的也是個吉祥安穩(wěn)。你細想,其實這些規(guī)矩里頭藏著民間的小心思——怕招不順、不安穩(wěn)。就像年歲交替時,大伙愿意找點說辭,求冬天順順當當過。

再說回延慶節(jié)。從懿宗到玄宗,從唐宮到清朝紫禁城,躲不過一個“熱鬧”字。皇帝的面子往往就是全天下的福祉。盛世時,這種節(jié)日就更張揚,哪怕朝廷動蕩,老百姓頭上的天仍得跟著皇帝轉(zhuǎn)。有時人過世,哀家不許在這天披麻戴孝,反倒要求換上亮色衣裳。我琢磨著,也許在那些歲月里,哪怕人心再苦,也愿意借節(jié)日圖一份熱鬧,哪怕只是一碗清湯面。
現(xiàn)代人也許不在意這些了。十月初二讀在日歷上,就是個普通數(shù)字。你問年輕人,可能只知道剁手節(jié),卻不懂延慶節(jié)為啥興師動眾。可習慣這東西,往往最頑固。老一輩買菜時,會算著吉日,挑肥揀瘦,不碰腥味,也能不由自主哼上一句“人安康,事順慶”。其實大過節(jié)大喜日,大家共念一句好話,總是能討得點心理安慰。

日子變了,規(guī)矩也淡了。但農(nóng)歷的案頭,總會有那些老節(jié)日蹦出來露個臉。是什么讓延慶節(jié)成了一個“人人都得高興”的日子?是皇權(quán)下的集體認同感,還是民間習慣給自己找的理由?我沒法說清,但每到這個時候,總覺得天下人不分貴賤,滿桌熱氣騰騰,愿望就是“冬來事順,人安康”。有時候,舊規(guī)矩不見得全對,但留點念想,也算是給自己一個由頭,過得心安理得些。
十月初二,不殺生、不說喪氣、不穿素色——說到底,是古人對美好生活的想象。“三不做”,你聽著形式化,其實連著老百姓心頭一根弦,有時候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重要。誰能說,這種順順當當?shù)脑竿灰彩侨碎g最得人心的簡單幸福?

也許下次你再翻到農(nóng)歷這一天,想起那些典故規(guī)矩,不必全信,也不必全忘。留點念想,過個吉利的冬天——這就是日子里的小歡喜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