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香港最紅風水師,臨終前留給信命之人的三句話,值得借鑒
御用大師、國師,這些響當當的詞,你是不是和我一樣,腦海里立刻浮現出那些道袍飄飄、法器叮當的電影橋段?可現實有時比戲劇還荒誕。四川來的陳伯,跑到香港,混成一幫大佬們都搶著“請教”的風水師,還差一點成了印尼總統蘇哈托的座上賓。這事兒,要不是實打實發生在二十世紀,誰編都覺得離譜。

陳朗,原名叫陳新照,土生土長在四川青城山腳下,說白了算個書香門第的孩子。別人家少年講究苦讀詩書,頂多加個學騎馬,未來圖個“進仕”。唯獨他,咬著餅卷書翻來翻去,最愛鉆那些老一輩說的“亂書”——堪輿、風水、相術一類。坊間那種爺爺級的長輩逢人就勸“少看歪門邪道”,可陳家倒挺通透,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任小陳整天神出鬼沒上山瞎跑。
說到上山,他那時候瘋得厲害。有一年十四五歲,連夜攛掇朋友翻進青城山拜道觀。你說圖啥?就想著跟道士拜個師,偷點真本事。家里人看著這孩子不像玩票,倒有點門道,又怕他路走偏了,趕忙托熟人幫尋個老師傅壓壓陣腳。

這一找,還真找著了一個稀罕人物。對方姓愛新覺羅,本名溥心畬,清朝皇室出來的——恭親王的孫子,你敢信?比那些文人騷客厲害多了。他畫得一手好字,也能寫詩,整日一身白衣,說話慢吞吞的,要擱現在,妥妥大V。陳朗在他身邊,雖沒學成什么大師,但國學的東西倒泡了個通透,最重要,學會了不跟大多數江湖騙子那樣,逮誰愚弄誰。他常說,“只有底氣和德行,才鎮得住場子。”
但人再會,命也得碰大潮。那會兒,到了四十年代末,戰事一開,人說老家再好,也架不住風雨欲來。陳家一家人扔下祖宅南下,漂到香港,成了千萬流民中的一支。聰明如陳朗,剛落腳時壓根沒想“光明正大”混這碗“風水飯”。他本想憑書畫手藝謀生活——畫幅畫、寫副字,掙點小錢度日。可惜,香港那地兒什么多?天才多,腰桿硬的名家更多。他這點名頭,講道理,還真入不了大場面的眼。

最可氣的是,眼看著身邊一些平日常被他嘲笑的“江湖先生”,靠給人看相算命倒混得風生水起。自己拿筆墨含辛茹苦,卻換不來幾個錢。現實敲打明白了:有時世道就這么不講理,硬是要你折身子走回頭路。陳朗咬咬牙,收拾起鄙視心態,慢慢也開始給人“看風水”。誰能想到,這一折騰,還真鬧出了花來。
關鍵的機會,總是出現在那些“要命”的飯局。1956年,某個飯桌角落里,他盯上了一個不太起眼的小老板——李嘉誠。那會兒李嘉誠日子緊迫,生意搖搖欲墜,家里靠太太拿首飾換點現金,勉強過活。陳朗當著眾人就問:“你想掙多少錢?”李嘉誠老老實實:“三千萬就夠了!”陳朗卻搖頭,說那對你只是個開頭。

人生就是這么奇妙。后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李嘉誠從此平步青云,塑料花堆里一路爬上香港首富的寶座。老李人前說得云淡風輕,背地里卻一直請陳朗幫他“看山看水”。這個原本毫無存在感的小陳,搖身一變,成了圈子里各路豪門都擠破門檻要見的“陳伯大師”。
但,陳朗的高明,并不全是神棍那一套。他跟誰都不講“包發財”,反而見人說風涼話,比如那句有點刺兒的“順其自然”。大老板們求個平安順順利利,他卻反復告誡:“別指望天上掉餡餅,你該干的,得認真干。這年頭,別全想著走捷徑。”這話看著淡,但放在那個年代、面對那群暴發戶心態的人,已經算是點醒夢中人。

其實,他點化的又豈止李嘉誠。九十年代初,英皇楊受成的風頭正健,也是經陳伯一語提醒“今年有風浪,事后宜向西方”。說來玄乎,偏偏沒兩年,楊受成的錢莊真進水了。急慌慌跑去中東、投黃金、炒外匯,又殺回地產;幾番折騰,才算盤活生意,連帶著陳伯的威望也被炒到頂點。
這些事,圈里的人真信,圈外的只道是巧合。可我一直覺得,陳朗最像的不是老電影里的“法師”,倒像巷子口老頭兒——閱人無數,看透世情,從不把一兩句“訣竅”輕易抖落。你看他往往點到為止,甚至最后還搖搖頭勸你“順其自然”。不是多事,是怕你走了歪道,哪怕這一刻占了便宜,遲早要還回去。

要說陳朗到底有幾分“法力”,沒人講得清。他在香港的輝煌,不只是給富豪算命畫符,而是給他們留了一條臺階下:“你們發了財,要知道還得回報社會。”李嘉誠砸錢做慈善,楊受成轉手捐款,多少和陳朗那種“幫你是讓你幫更多人”的理念有關。
再說遠點,陳朗在東南亞也有一攤子“神跡”——有人傳他差點成了印尼蘇哈托的國師,又說他助湯米躲過大亂。真真假假,旁人不知真假,他自己更不愿意把這些“神話”當回事,始終低調行事。有人請他出山做“國師”,他擺擺手,此路不通。

陳朗老去那年,臥病在床,據說留下三句話。第一是順其自然。第二是幫人,也是讓別人成為幫別人的人。第三是“天命難違”:不是讓你信命,而是要你走正路,有德者才能守得住福氣。這幾句話,乍一聽普通,細品全是門道。是啊,世事哪有絕對的天命,人的路多半是命里拼出來的。
說到這兒,我倒想起導演王晶也曾透露,自己和陳伯說不上深交,但見過幾次,不管是點評吳孟達“不適合大生意”,還是勸他“發財要往北走”,細細盤算,好像陳伯每次都剛好踩中了大勢變化。這是“神算”嗎?更多的是看人、看局勢,看得比一般人遠一點,僅此而已。

或許,那些風光無限的“國師”名頭,不過是個殼子。真能讓人倚靠的,反是一個看似冷門的本事、一套琢磨人的眼光,還有不跟風、不坑人底線。至于“風水”,信與不信,各有各的講究。如今故事也講到這,咱們這代人,還會不會再遇見一個“陳伯”?說不準。
風水這口飯,吃的人多,吃到最后還全身而退的,不多。人間有命,有運,更有無奈,每個人都想抓點確定的東西,最終,走到哪,不還是得靠自個兒闖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