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jīng)》歸源之渙卦初爻

作者:鴻羽
==原創(chuàng)不易,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閱讀本文前請思考:上六爻的“上九:渙其血。去逖出,(無咎)。”給整體目標的實現(xiàn)帶來什么不利影響,初爻需要從哪里著手應(yīng)對?
當下時空,東八時區(qū)2025年8月23日,8點00分,坐標廣東深圳,太陽運行到回歸黃處女座0°8′,按照每爻跨度0°56′15″計算,屬于處女座0°7′30″—1°3′45″區(qū)間,其意識狀態(tài)對應(yīng)于《易經(jīng)》渙卦初爻,其卦理為全力以赴(拯救渙散),其爻理為“中孚之渙,小過而豐”,其意識階段為實用主義,其原則立場為實施行動(保障有效)。
初六:(用)拯馬壯。吉。【悔亡】
①用拯馬壯:帛書無“用”及“壯”,上博簡無“用”字。②拯(zhěng):本義為向上舉。引申指援救、救助。③悔亡:帛書在“吉”后有此二字。
譯文:在全力以赴與拯救渙散時,希望能夠展現(xiàn)與維護誠信精神,例如使用體格強壯的馬匹來參與拯救。如果能夠小心翼翼地穩(wěn)步前進,將會有吉祥。(悔恨消失)
先看前人的解讀:
①《象傳》(約公元前475–221年):“初六之吉,順也。”。初六居渙散之初,以陰柔之質(zhì)順承九二陽剛(“壯馬”),借力脫險。
②《易注》虞翻(164年—233年):卦下坎(?)象征“美脊之馬”,九二陽爻為“壯馬”實體。初六失位(陰居陽位),動變?yōu)殛栘硠t成《中孚》卦(?),坎象消失而獲吉
③《周易注》王弼(226年—249年):初六處坎險之始,應(yīng)及早行動,若待險劇則難救。“壯馬”象征快速脫險的能力,陰柔者需借陽剛之力。
④《周易正義》孔穎達(574–648年):初六居坎下(險之底),才弱難自救,必順承九二方吉。“吉”源于初六自知力薄而順從強者,體現(xiàn)“柔順剛”的倫理價值。
⑤《伊川易傳》程頤(1033年-1107年):九二為“拯馬”,喻陽剛主動下濟陰柔(初六),破除否塞。
⑥《周易集注》朱熹(1130年-1200年):“始渙而拯之,為力既易,又有壯馬,其吉可知。”。初六居渙始,險未深,救之省力(“為力既易”)。初六需順九二,如馬順人意,方能脫險。
⑦《易經(jīng)集注》來知德(1525–1604年):渙卦二至四爻互震(?),震為動,初六承九二則“動而脫險”。渙(?)錯卦為豐(?),豐為“日昃之離”,反襯初六需借陽明治渙。
⑧《周易尚氏學(xué)》尚秉和(1870–1950年):引《焦氏易林》逸象“坎為美脊馬”,證“拯馬”取象本源。初六若動,下卦變兌(?),兌悅震動,預(yù)示脫險后心境轉(zhuǎn)安。
客觀來講,前人在爻辭解讀上屬于集體性失敗,因為沒有搞清楚爻辭撰寫的內(nèi)在邏輯,多從剛?cè)帷⒕诱⒌梦坏冉庾x,并沒有抓住關(guān)鍵要害,導(dǎo)致千年謬誤一脈相承、綿延不絕,戕害了無數(shù)讀書人。《易經(jīng)》的每句爻辭都是對于爻理的舉證,而爻理則表達了四個重卦按照內(nèi)在邏輯共同運作的意識過程,解讀這句爻辭的關(guān)鍵是初爻的變卦“中孚”,其含義為維系誠信,以及其錯卦“小過”,其含義為挽救過失,同時初爻能夠看清六爻的局限,所以轉(zhuǎn)變其原則立場,即從實用主義的角度去應(yīng)對。
解讀:首先,初爻為了拯救渙散,其動機為“中孚”,說明當前存在誠信受到破壞的情況。如果往前追溯其原因,則是因為六爻為了尋找希望時陷入迷茫,不僅缺乏實用價值,而且容易帶來誠信問題;如果能夠從實用有效的角度出發(fā),在行動時展現(xiàn)誠信的態(tài)度,更有利于實現(xiàn)拯救渙散的目標。這句爻辭說明初爻預(yù)計到拯救渙散需要使用馬匹,所以提前準備了強壯的馬匹,符合其保障有效的原則。
其次,從實用主義的角度,為了能夠弘揚精神(喚醒良知),初爻的手段為“小過”,即需要有謹慎可靠的品質(zhì)。例如避免出任何差錯,而使用強壯的馬匹,說明初爻做事足夠小心,所以會有吉祥。與此同時,雖然初爻能夠小心避免過失,但是如果缺乏針對性,例如不知道渙散的根本在哪里,也不利于安全應(yīng)對,這時候就需要二爻出面表達觀點與建立認同。
本文主要內(nèi)容來自置頂新書《人類意識研究(第一部)——易經(jīng)歸源:上古文化迷思的嶄新詮釋》



